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大风从坡上刮过 沿着石油人走过的路,我来到了陕北的黄土高原。
车子在午后清亮的阳光中一直向西北方向行驶,连绵的黄土高坡从我的眼前飞速后退,我想,要领略西部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是你在这里与黄土高原短暂的相遇就能体验到的。你得坐在那山坡上,长年累月地去感受大风从坡上刮过的意境。直到有一天,你感觉自己对于高原的亲切感,就如同你是高原上的一棵树,除了高原上的土,你的眼里只有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也许只有这时候,你才算真正融入了黄土高坡,并与它丰厚的文化正式见面。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在黄土高坡上坐下来,于是,我选择了行走这样一种感受方式。
到山里的一支钻井队采访。几天前刚下过一场雨,眼前是泥潭一样的黄土路,只能靠步行上山。而此时,下山抬水的钻井队职工已在老乡的水窖里打好水,正准备抬着上山。
换上高高的雨靴,我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同他们一样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前行,走一段必须停下来歇歇脚。走了没几步路,我就差点在泥里拔不出脚。
我到位于山谷中的另一支钻井队采访。离井架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河。站在钻台上,我看到对面的山坡上,苹果树正开着白色的花朵,清澈见底的小河潺潺流过,钻机的轰鸣声盖过了小河的水流声。看着那阳光下闪着光芒的河水,有种童话般的味道。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总是与童年的记忆有关。我不知道,那些石油工人,当他们站在钻台上,看着河水永不停息地自旁边流过时,内心里会不会想起童年那些久远的记忆。
我到位于黄土高坡上的一个采油小站采访。那天的风很大,仿佛人会随时变成一朵花,被风吹向连绵的高原中。采访的时候,一只猫先是爬上桌子,后来直接跳到我腿上。我写字,它就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的采访对象说,这猫整天在院里转来转去的,很寂寞,好不容易见到一张新鲜面孔,太好奇了。直到我采访完要起身离开,猫还一直在我的腿上不肯下来。在下山的路上,我一直想着这只猫,想着山坡上的几个职工,长年坚守寂寞的人。
我去采访的时候,正值春天,春天的风不冷。站在2010年春天的一场风里,望向绵延的山脉,我仿佛看到一场又一场的风吹过,一片绿染山坡的景象。对于要在大山里施工很长时间的钻井工人来说,这该是最美的景色吧。
这个清晨,你像往常一样,去爬紧邻基地的一座大山。四周安静极了,早起的小鸟发出的清脆歌声,格外动听。自从来到黄土高坡,这样的大山你并不陌生。白天上井时,它们从车窗外匆匆掠过,一座接着一座。它们长年累月地在那里,伴着黄土高原的大风,兀自诉说着大山的情怀。可是这个清晨,你早早地起床。你可以从容而仔细地看那些开在山上的花,那些长在山上的树。那些在擦肩而过中被你忽略的花的香气、树的挺拔、山的英姿,眼下都有时间来细细地欣赏。
当你慢慢地爬到山顶时,起风了。山里的风总是来得突然。远处的山挡住了你的视线,但你知道,再远一点的地方,是你的家乡。你记得十多年前,刚来陕北时,孩子刚上小学。这些年来,你一年当中难得在家,你缺席了孩子的成长,一眨眼的工夫,孩子已经参加工作了。你的孩子也选择了石油。有一天,你给远在新疆的孩子打电话,电话通了,你突然发现,除了叮嘱孩子注意安全,你与孩子之间似乎找不到更多的话题。这时,你想起那些年轻的父亲,将孩子的照片存进手机里、电脑里,默默地表达着他们的思念。可是等他们回到家,幼小的孩子见了父亲,却执拗地扭过头,不肯让这个久未见面的父亲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
想到这里,你迎着风,再一次望向那连绵的大山,那蕴藏了石油工人多少思念的大山啊!
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宽敞明亮的基地时,他总会想起4年前在榆林市横山县白狼城村时的日子。那时候,白狼城村是中原固井在陕北的一个点,除了有临时施工任务,职工把这个点当中转站之外,大多数时间,点上只有他一个人留守。
村里没有网络,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一间土窑洞,是他临时的家。大多时候,院子里静悄悄的,100米外的山路上偶尔有车辆经过。白天跑市场,傍晚回到窑洞,没有电视看,没有网络上,他就经常坐在院子里看树。看得久了,一棵棵树就有了形状,有的像贵妃醉酒,有的像关公,尤其是夕阳西下时,那树的形状更加逼真。赶上小队来施工,他把自己的想象告诉别人,大家就比着看树,最后看谁形容得更像。后来他又发明了一种抵抗寂寞的好办法,那便是远远地听到羊叫声,就根据叫声猜测是公羊还是母羊。
再后来,他告别那个窑洞,来到延安基地。虽然基地旁仍有一座大山,可有了网络,手机信号也足,他就觉得,自己与家的距离近了。有一次上井,他路过以前住的窑洞时,特意停下来,到窑洞里看了看。
窑洞久不住人了。风起时,刮起的黄土迷了他的眼睛,他仍然感到亲切。不光是那些他曾经猜测过像很多种形状的树还在,更重要的是,他站在窑洞旁,看到不远的地方多了一排抽油机。那些特殊的树是石油的标志啊!
带着这份亲切感,他离开窑洞,继续向大山深处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