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如石头般吵我砸来,处在迷茫中的我,来不及躲闪。只好带着遍体伤痕,独自去品尝身心的痛楚。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孜孜以求的梦想。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倾尽心血:找名校、进辅导班、上特长班、陪读等等。即便如此,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有的孩子学得了“特长”却丢掉了品格,获得了“知识”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走向了自己意愿的反面。子女教育的失败让诸多父母们痛惜不己。
“不是我们的孩子不优秀,而是我们做的还很不够。”这是我在一次初中生家长会上的发言,当时赢得了与会家长们的强烈共鸣。
无庸置疑,如今的孩子相比80年代以前的同龄孩子要聪明得多。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敏捷、思想早熟,诸多方面的表现常超出大人们的想象。然而,由于受功利社会大环境和应试教育的熏陶,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往往把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定义到考试分数上,唯分数至上。分,牵动着家长们敏感的神经;分,业已成了家长和学生的命根,从而忽视、耽误了孩子在人格修养及其它方面素质能力的发展。即使分数考得好的孩子,他们发展的潜能和天性也被无情扼杀,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考试机器。社会的精彩纷呈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人才。从个人的特点上来看,他们各有所长,有的孩子擅长学习考试,有的擅长运动,有的喜欢音乐,有的擅自书法绘画,有的工于文学,不一而足。做父母的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智慧,善于发现自家孩子的闪光点和长处,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那种以人之长比己之短的盲目攀比,不仅不智,而且会让孩子误入歧途。急功近利的心态,拔苗助长的作为时常让家长们违背孩子教育成长的规律,遗憾孩子终生。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对子女教育尤为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发挥着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甚大,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格观的形成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据国外有关研究资料,罪犯的后代犯罪的几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在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犯错,责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是父母不经意间的言传身教悄然让孩子发生着改变。在这方面有太多的事例,也有着深刻的教训。不难想像,一个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的家长会教育出怎样的孩子。要教育好孩子,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孩子的爱,不仅仅体现在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重要的是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宽松适宜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而这方面恰恰是许多家长做不好、做不到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家庭教育的经典,孟母是我们当家长的典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个人如果经常接触高尚的人,人性就会向善,如果与卑鄙的小人在一起人性就会趋恶,这都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对心智尚不成熟,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孩子而言,社会环境对其影响的作用更加明显。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生存环境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和认识,要高度关注孩子的交友圈,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伙伴”要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置。
与孩子一起成长,要努力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一个处于风雨飘摇、经常争吵打闹的家庭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多数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理、性格上或多或少均存在缺陷。在幸福和谐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开朗、阳光、自信、充满爱心,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很少发生自闭症。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尤其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大动干戈。
与孩子一起成长,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有一个观点,叫做看书柜识孩子。即到一个家庭做客,通过观察其读书藏书氛围就可大致判断家庭教育的状况。过去讲书香门第,在书香的熏陶下成长的孩子,其学养一定会与众不同。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做父母的要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对书本产生兴趣,就会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亦即自学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家长们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长们一闲下来,就与人喝酒、打牌、打麻将,或只顾自己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怎么有资格教育孩子?又怎么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由于家长个人兴趣或职业所限,强迫自己坐下来读书虽然不太现实,但管住克制自己一些对孩子学习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嗜好还是可以做到的。
与孩子一起成长,要做到宽严适度。一棵小树苗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生出一些不必要的枝叉,如不及时将其去除会影响树木的茁壮成长。教育孩子同样如此。孩子都会犯错,当家长发现了孩子的错误或缺点后要引起必要的重视,更不可娇惯。片面认为是小孩子顽皮所致,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做一些轻微训斥或象征性惩罚的办法实不可取。要知道,毛病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纠正,甚至会殆误孩子一生。纠正孩子错误或缺点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狼爸”萧百佑用“打”的教育方式,将四个孩子送进北大,其之所以成功,我认为他是深谙教子之道,懂得怎样激发孩子的潜能,懂得怎样让孩子回归正常轨道。
“打”要讲究时机、方法、力度和艺术。即便赞成“狼爸”,我反对动辄就打孩子,打的次数尽量要少,给孩子留下改正的空间,让孩子明白挨打的理由,从内心里真正认识到过错并加以改正。要强调的是,“打”一般要在十岁以前,十岁以后尽可能不要去打,因为一旦引起了孩子的叛逆心理,局面将很难收拾。在家庭教育中最忌溺爱。溺爱是孩子成长的温柔杀手,它会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导致善恶是非不分,骄横跋扈。这种爱其实质是一种害。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道德是非问题,如无节制上网、玩游戏、看电视、奢侈比阔、聚众滋事、吸烟喝酒等一定要设法及时纠正,容不得半点懈怠,千方百计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与孩子一起成长,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人,不是父母的副产品。除了关心孩子的冷暖以外,要经常与孩子推心置腹,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波动和情绪变化。盛气凌人的训教或不闻不问都会拉大他们与父母的距离。与孩子真心交朋友,让孩子有想法、有委屈乐意跟父母交流,从而消除他们对父母的不信任感或敌意,从容接纳父母的意见建议。在交流中,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沟通交流有很多方式,如谈心、陪孩子旅游、做游戏、热点问题讨论、和孩子一起参加文体活动、给孩子写信等。有效的沟通交流能让孩子对家庭多一分爱与担当,理解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辛劳。
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舍得放手,让孩子尽早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我不赞成陪读、处处接送、日常家务不让孩子参与的做法,这样会助长孩子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培养其应对困难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做父母的不要拿大人们的思维习惯去限制孩子,只要无害,尽可放手让其去玩,在玩中让孩子充分放心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涵盖世界的一切,实现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国人几十年来对“钱学森之问”纠心不己,这既是对中国现行高考制度、学校教育的拷问,也是对中国家庭的拷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政府要反思,学校要反思,家长们同样要反思。如果做家长的能够真正做到与孩子一起成长,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