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悠悠牛铃声》,发表在县报上。很抽象。那时只觉得父亲很苦、很累,象牛。当时父亲用他简单认识自己名字的双眼反复看,用那双粗糙的手摩挲着那张报纸,然后慢慢把它折叠成一小方,小心地压在箱子里。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父亲老了。即使在我写过这篇文章许多年,我也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地观察过父亲。
那是他的胃病第二次发作的时候,早我到车站去接他,走下班车,他身上斜背着一个老式摘棉包,里面装着什么东西——是母亲蒸的两条老家馒头,她总怕饿着了父亲——直晃荡。我本以为他的样子走在县城的大街上不雅观,但我没有说出来。过去曾经看过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进城》,现在走在父亲身后正感到父亲的样子有点象陈焕生那样可笑,忽然记起朱自清《背影》中那句“那时真是聪明的过分”,心里便生出一丝羞愧。
父亲的脸色灰而暗,象老家塬上的五色土,额上刀刻般的皱纹有五道,很深,右边脸上一道被荆棘或什么划破的血痕很刺眼,胡子没有刮,曾经一顿饭能嚼碎一大碗扯面的牙齿已经参差不全,中间上边因掉了一颗牙齿而留下的缺洞正吸溜着冬月的寒风。昔日的高大魁梧是我依偎的大树般的身躯已然瘦弱委琐。
唉,我忽然发现父亲老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正视过或者正视过而没有思考过,父亲是真的老了。
我有点眼酸。
他跟在后面,不再象过去那样因为我的近视而怕被车撞似的总走在前面张罗照应。我猛一回头,发现他满脸病容却正用一双老眼看着双手插在皮夹克口袋中的我,眼里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满意的幸福。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儿时父亲抱着我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长大了世事纷繁又什么时候正视过他呢?
我第一次看到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心灵就为那白羊肚手巾包头、脸上刻满岁月纹痕、宽容慈祥的老人震颤,但不久就淡忘了。而今天我看到的是父亲真实的脸,这张脸正如画中的父亲。这张脸让我一生铭刻在心。
胃镜检查是最难受的,谁体味过把胃镜从口中通过食道插在胃内乱撞乱捣的疼,看着父亲难受我只能站在玻璃门外干着急,终于等他出来他却微笑不见痛苦,只是显出被折腾的困乏无力。取血时他伸出干瘦的胳膊,血管已经萎缩,历历在目。护士扎了几次却抽不出血,后来在臂最上部取了一些,特别稠、很黑。我用眼问他疼不疼,他摇摇头。我转过身,泪水就下来了。记得那年儿子住院打吊针,几个护士忙了半天找不到血管,儿子哭哑了嗓子喊:“别扎了,我都哭的没劲了。”那时我想掉泪,这是第一次体会亲人痛苦的心疼。现在父亲不知道什么是疼痛了,六十多年的苦和累,他已经没有了疼痛的感觉。
从医院出来,我们默默地往前走,他忽然说:“男人还哭?”我猛一震,他分明看到我掉泪。
男人不哭!这是一个男人向这个太多艰难太多沧桑的世界的人生宣言。现在从父亲的口中蹦出来,这大概是大字不识的父亲一生最经典、最哲理、最艺术的语言。
男人不哭!父亲真的没哭过。他十八岁那年在黄河拉纤,听到爷爷累死在田里的消息,他没哭,为了那几块钱脚费,他硬是把船从潼关拉到壶口才回家奔丧;那年村子里来了知青,我到村西头碾子上看城里人开的大轿车,等到兴高采烈地回家,小弟已因饥饿浮肿死在母亲怀中,哥哥和姐姐放声大哭,而父亲却坐在灶间添柴,一明一暗的火光正映照他的脸,他没有表情。
从医院出来吃饭的时候,我问他想吃什么,他说羊肉泡。我要了两份全放在他的碗里——我那时认为这胃反复呕吐已经不是什么好病,况且羊肉属热性,暖胃。他想吃什么就让他吃吧,哪怕吃完全吐了。
也许是基督耶稣的保佑,下午检查结果出来还是原来检查的胃炎,但很严重。再严重,毕竟不是恶病,我长嘘了一口气,他也精神抖擞了起来。当天晚上,他坚决地挤上了班车回家了。
没有几天他又锄地、犁田、割草、喂牛了。
那伴我一生的牛铃声又分明地在耳边响起。我忽然明白了,那一路悠然的牛铃声正如一首歌,他要唤醒我——也许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一个很容易表现的主题,但是完全不。这需要时间,需要领悟,我知道。
许多年来,当我因为饥饿刨到一个地瓜把儿放进口里,当我不愿意上学而在田垄上游逛,当我受人欺凌的时候,这首歌就一直在我耳边响着,那么执着。
父亲生在战乱,没有文化,虽经半世沧桑却宽容睿智。他从不抱怨自己的苦累,也不为我的少不更事生怒,
这使我每次想起父亲就想到牛,只有爬行,没有站立,永远象一张绷紧了弦的弓。
铃声悠悠。
人生路正长,因为长才要风雨兼程。我知道,当我一成为父亲的儿子,就注定我也会变成一张弓,象牛。无论前路有多少迷茫沧桑,都得鼓足了劲一气儿朝前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