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住过散文

时间:2021-08-31

  公鸡伸长了脖子/你就睡不着了/一声声,掀开黑色的裙子/露出了一段雪白/你不脸红/但我看红双眼/捂不住的小鸟,跳上窗外的/树枝,拉起你的肚兜/遮红你的双峰/炊烟慢慢扯翻被子/天亮了,我们开工/各种颜色忙碌起来/一天的热闹,单单/等你出嫁。终于/红盖头把你裏走/阳光淡然遁去,我抖落/一掌星光,盖在池水上/青蛙与草虫,毫无休止地/大声吵架

我曾经住过散文

  这是我不久前写的一首叫《我曾经住过》的诗歌。当我探访了陆丰市内湖、古寨、超高、虎坑、大塘、白沙六个古村落后,就想起了这首诗。这些古村落,和生我养我的桂林村,何其相识,非我村,似我村。

  20XX年4月26日,由汕尾日报社和陆丰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汕尾文化之旅——陆丰行”进村访寨,寻味陆丰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站是陂洋镇内湖寨。迎面一幅寨墙,一个门楼。门楼两层楼高,就是一堵墙开个拱门,左上边有个四方形的窗。红艳的门联为:丽水人俊杰;湖山地钟灵。横批:鲤跃龙门。因内湖地形肖鲤鱼,故有桥名“龙门”,取“鲤跃龙门”之意。“龙门桥”三字为内湖寨人陈燃所题。陈燃曾任陆丰县长,1988年参与筹建汕尾市,任副市长,不是书法家却胜过不少书法家,字体刚柔相济,很有内涵,耐人回味。

  丽水、鲤鱼与内湖有什么关系?原来,明万历年间陈受俊从福建漳浦迁居惠来神泉,鉴于神泉地狭姓繁,便再移居海丰安乐铺之赤草洋(赤壆头,现属陆丰市)。其长孙陈对廷深谋远虑,犹精于青囊之术,为族聚发展,入十里内,辟建湖塘(将军塘),继赤壆头之后为第二村。后看到湖塘隔溪咫尺之地,有鸢峰耸秀,屏岭列帐,地肖鲤鱼,丽水环绕,水经九湾十八曲朝拜明堂,遂开辟新地,围墙建寨,寨北向鸢峰,寨南向丽水,并建祖祠“湖安初世”于中宫,取名湖安,为第三村。后改名丽湖寨,现称内湖寨。还没进门,五十名作家的相机、手机就忙个不停。

  进了寨门,古老的岁月跃然眼前。到了一个祠堂,门楣刻着“胡安初世”,面对古旧的寨墙。门内两边墙上各竖着一块黑灰色的石碑,一叫“胡安义祠记”,康熙年间的;一叫“光前裕后”,乾隆五十年的。第二个祠堂是“陈氏祖祠”,不少牌匾是有出息的子孙写的。挂中间的有一块很醒目,行书曰“陆军少将”。开始我以为这个祠堂的主人是陆军少将,走近一看,原来是民国粤军师长被授予了陆军少将。那很有可能就是陈炯明的部下。但把自己的军衔当成牌匾的名,有点异样。

  内湖寨环村存留着坚固的寨墙,寨墙四角皆设城堡;寨子设有南北二门,据说该村属于鲤鱼地,这两个城门就像鲤鱼的两眼。寨内有三街六巷。由于初祖祠堂在此,有丽水经九湾十八曲朝拜明堂,后人建置九湖十八寨,当时轰动海惠(雍正九年才从海丰县分出陆丰)。九湖乃:湖塘、湖安、池湖、可湖、咸湖、湖尾、北湖、滋湖、莲湖。十八寨为:沙陂寨、头陂寨、西陂寨、苑西寨、北湖寨、滋湖寨、莲湖寨、南溪寨、湖尾寨、大行寨、湖塘寨、桃园寨、百径寨、湖安寨、新寨、中心寨、陈厝寨、空寨。一个姓氏能建十八个寨,那是相当不简单了。

  出了内湖寨,就去陂洋,在镇委书记蔡碧霞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古寨村。在村委会门口下车后,穿过村子,前后左右都是现代建筑,我想,这个村子人口应该很多。当地人说,一万多。左拐后,一堵黝黑的高大寨墙,墙壁外边突出一个双卸水四方形门楼,门框与围墙成直角,连在寨墙的一面也有个大门,等于从寨子出来经过两个门,这是西门,向南。充当导游的老校长林先生站在门外高声说:“这寨是墙乾隆年间是由四姓合建的。古寨村姓氏较多,古时有‘古寨十八姓,龙潭十八乡’的说法。”然后随口说出一连串姓氏,谢姓多少人,郑姓多少人,这个姓那个姓合起来多少人。他说,古寨原来叫娘子寨,民国才改名古寨。进了古寨门,那才是真正置身于古村落之中。往左拐,村外的空地,一座叫镇安古庙的小庙对着河。该庙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林校长介绍,当时,大洪水把一个刻有“雍烈娘娘”的石香炉,也有人说是神牌从上游冲到这里来,在河里旋转,三天不去,人们便把它捞起来建庙祭拜。另一种说法雍烈娘娘是一户谢姓人家的`最小女儿,从小练得十八般武艺,十八岁修道成果,在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中,运用法术用自己全身的血破解敌人的妖术,最后歼灭敌兵,自己也壮烈牺牲。谢姓村民呼雍烈娘娘为“姑婆太”,其他村民称为“娘妈”。这是娘子寨的由来。为什么神牌在一个地方打转三天不走呢?我想起了宿舍大院前面一栋楼的西边空地,当风从东边刮来的时候,经常有树叶、纸片在地上转动形成旋窝,同理,在河湾处,由于河水直冲,水面会形成旋窝,漂浮物只能在原处打转。

  庙的外墙竖着一块剥落严重的石碑,上面横刻碣石军民府陆丰正堂禁示令的字样还可见,落款是乾隆四十一年。碣石叫府,作为碣石人,我是第一次见到,但下面带有陆丰正堂,是严肃的公文,不得不信。明太祖朱元璋时候,在惠州府海丰县石桥场建碣石卫城,碣石卫辖有甲子、捷胜、平海、海丰等九个所。卫所属屯兵制,士兵同时也是农民,世袭军职。而卫的总兵级别很高,别说海丰县令,就连惠州知府都比他小。加上碣石离海丰县城一百多里,有“掠贼未得到县”的说法,所以行政管理不大方便。为此,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同意惠州府的意见,设惠州海防军民同知(相当于军政委员会),驻碣石卫城,对军民实行统一管理。同知是知府的副职,正五品。两年后,析海丰县东部三都设陆丰县,陆丰县军民理所当然归惠州海防军民同知管辖了。后来我发微信征询,民俗专家翁烈辉回复:清时,碣石设有总镇府、军民府。究竟是不是把惠州海防军民同知改为碣石军民府,那还得考证。

  过了庙,沿河岸到东门,门上有个五角星。东门与西门一样,门框与围墙成直角,东门向北。看到这样的围墙和门,我不禁想起了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的“种玊上围”古寨。该寨辟有三门,西门是正门,南门和北门都与围墙成直角,全部向西。林校长说,古寨有东、西、北三个门,南门没开,要等出了什么才开。言下之意是出了大人物才能开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