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知识点梳理

时间:2021-08-31

  下面yjbys对《劝学》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欢迎大家阅读!
 

  【判断句】

  1、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例装句】

  1、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状语后置: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煣”。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

  【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多音字】

  兴:xìng(高兴)

  省:xǐng(反省)

  暴:gǎo(槁暴)

  中:zhōng(中间)

  xīng(兴起)

  shěng(省会)

  bào(暴力)

  zhòng(中计)

  参:cān(参考)

  cēn(参差)

  shēn(人参)

  【难句解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⑴这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而”是转折连词。第一分句的“青”应当是主语,“取之于蓝”是偏正词组作谓语(“取之”是正,“于蓝”是偏)。“之”代替“青”使“青”复现,从而产生强调的作用:两个“于”用法不同:前一个要译成“从”;后一个要译成“比”,“于”在形容词后面总是介引比较的对象。第一个“青”跟第二个“青”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形容词。翻译时两个介词结构要移到中心语前面作状语。

  ⑵前一个“青”,靛青,青蓝色的染料。现在也叫“靛蓝”。“蓝”,不是指颜色,《说文》:“蓝,染青草也。一种可以提炼靛青染料的植物。又,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蓝”也是“染青草”。

  译文:“靛青从蓼蓝里取来,却是比蓼蓝更青。”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⑴转折复句。

  ⑵“能”这里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上文“非利足也”,“利”也是形容词。《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能”也是形容词。“水”,动词,“能”的处所补语,上文“利足”也是“利于足”的省略形式。又,《韩非子·孤坟》:“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能法”也是“能于法”,在法制方面能干。“绝”,横渡,《三峡》有“沿溯阻绝”。

  译文:“借助船和桨的,并不是在游泳方面能干,却能横渡江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本句的“利”和“强”词义显豁不晦。原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主谓词组,加上“之”字使“利”、“强”重读也因而被强调。为什么要强调“利”和“强”这又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的,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都是“利”和“强”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就写成“利爪牙”、“强筋骨”,当然用不着有“之”字,也就不能写成“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了。总之,句式不同,所产生的修辞功能不同。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锐利,筋骨的强劲。”或者:“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这样,强调的重点转移到“爪牙”和“筋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