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教案参考

时间:2021-08-31

  教学构想:

劝学的教案参考

  文言文教学,尤其是高一文言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交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习惯上。故此,教学本课时,首先夯实文言基础,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归类梳理,其次用诵读带动对语言的品味,用诵读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实现文言文教学“在读中学,在学中读”的 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等知识。

  2.通过诵读,把握文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

  1、积累重要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诵读,理清文章脉络。

  难点: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任务

  主要是学生自学预习。

  要求

  1.流畅的朗读文章;

  2.借助课下一注释翻译全文;

  3.提交个人疑难,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长征集起来,第二课时全班共同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宋代名士欧陽修在《诲学说》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空隧道,聆听两千多年前荀子老先生谆谆告诫吧!

  一、朗读课文。可以让三位同学分段朗读。

  二、让同学们互相纠正读音,并评比朗读效果比较好的同学。

  三、全班齐读课文。

  四、展示疑难 质疑探究

  1、展示疑难 (课前让学生分组分类板书)

实词





虚词





难句





内容探究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锲而舍之





7、锲而不舍





8、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一也





圣心备焉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 我们除了学习荀子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之外,还要学习本文的哪些观点?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解疑。首先解决黑板上的实虚词问题。

  3、教师评改并补充重要实虚词义项。

  补充:实词主要给同学们讲明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名词作状语是文言文中实词活用现象的一种。其语法意义是,文言语句中的名词对它后面的动词、形容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而不与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谓关系。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是具体的事物名称,用比喻来描绘事物的'形状或动作的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描绘“蔽”的状态,“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动作产生的方式或凭借的工具,是地点名词或工具名词,翻译时前面需加介词。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表动作产生凭借的工具,用“箕畚”。

  (3)、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或渐进的状态,是时间名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渐进的状态,“每天”。成语:日积月累、日新月异等。

  (4)、表动作行为的趋向,一般是方位名词或地点名词。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现在还在用的成语如: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

  (5)、表示对人的态度,活用作状语的名词与宾语构成比较,是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把……当作一样”。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兄”修饰动词“事(侍奉、服侍)”,表对“之(他)”的态度“像兄一样”。

  而:除了一上做连词时的六钟意思:转折、递进、顺承、修饰、因果和并列之外还有《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的“而”表示假设关系。

  “用”是介词“因为”的意思,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一毛一,用之所趋异也。”与现代汉语的“用心良苦”的“用”做动词作比较

  焉:⑴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⑵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圣心备焉。

  (4)代词,表指代,相当于“之”。例:

  ①心不在焉。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于己为有悔。

  4、词不离句,小组讨论交流板书的难句,

  5、让小组代表板书难句的翻译。

  6、师生共同找出难句中关键词和特殊句式,分解疑难。

  定语后置句

  所谓定语后置句,就是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与汉语一般的语序相反。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则是一种语法现象。那么,这种定语后置句有哪些具体的形态呢?

  (1) “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2) “中心词+定语+者”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②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一件武器。)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赋》)

  (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他便按照歌的节奏唱和起来。)

  (3) “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陽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7、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疏通文意。

  补充:从板书的疑难句子可以看出,问题主要出在第四段。故我们从第二题入手,先解决第二题,从整体感知文意。

  8、小组讨论、交流、解疑内容探究第二题。

  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提出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和改变自己;

  第三段写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四段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善于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9、全班齐读第四段。

  补充:分析第四段,可以从第一层入手看作者分别用两正两反四个比喻来说明积累的好处。

  10、让同学们齐读本层,体会正反对比的作用。从而很好理解下文的六个比喻。

  11、讨论交流内容探究第一题。

  1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讨论。

  13、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我们还要继承和发扬,让我们大声朗读下面的文字,喊出我们的心声和决心:

  学习要“日积月累”切忌“一曝十寒”;

  学习要“持之以恒”切忌“半途而废”;

  学习要“用心专一”切忌“三心二意”;

  学习要“精诚合作”切忌“独学无友”;

  ……

  14、合作学习的好处究竟在哪里呢,请你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用比喻修辞说明。

  15、学生展示:例

  (1)合作学习就如用柴火生火,众人拾柴火焰高。

  (2)合作学习让我们之间加深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

  ……

  16、齐读第四段,结束本课。

  第三课时

  1.检查课文背诵默写情况

  2.做课后习题及学案上的题

【劝学的教案参考】相关文章:

1.劝学的教案

2.劝学的教案反思

3.劝学的教案设计

4.《劝学》教案参考

5.孙权劝学的优秀教案

6.语文劝学的教案范文

7.劝学的经典教案设计

8.劝学的文言文教案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