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赏析

时间:2021-08-31

《沁园春 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

  《沁园春·长沙》赏析(一)

  上阕揽景兴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察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走笔至此,已近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谁主沉浮”就是谁掌握领导权。词人虽未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和“忆”来追忆。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的“独立”。下面七句,作者用一个“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状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地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高的湘江中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乃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读罢,但觉尺幅之中浩瀚之气玩索不尽。

  全词上阕主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融为一体;下阕主写情而情中有景,那批壮志凌云、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

  《沁园春·长沙》赏析(二)

  上阕揽景兴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察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走笔至此,已近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谁主沉浮”就是谁掌握领导权。词人虽未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和“忆”来追忆。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的“独立”。下面七句,作者用一个“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状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地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高的湘江中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乃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读罢,但觉尺幅之中浩瀚之气玩索不尽。

  全词上阕主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融为一体;下阕主写情而情中有景,那批壮志凌云、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