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采访记

时间:2021-08-31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采访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文字投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一九二五年)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

  三、教师范读。

  接着,大家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录像画面,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朗读”]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师: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生:望。)

  师:对。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师: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些?(生2再读)

  师: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文字投影:“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你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你再模仿一下(生模仿)。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生模仿)]“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生模仿)]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放?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生上台演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生:插腰。)“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生:慢点好。)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现在我读着这几句,你再来表演一遍好吗?(生演示)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师: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翔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师: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生:看到了,感觉到了 ,嗅到了)。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击”改成“飞”可以吗?(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说得好,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较强。“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生:值得学习。)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生:号召和呼唤。)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生:色彩斑澜,生机勃勃)。是的,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文字投影: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师: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刘禹锡)、“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生:沉思,或讨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以上就是《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采访记】相关文章:

1.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实录

2.沁园春 长沙

3.《沁园春·长沙》

4.沁园春·长沙

5.沁园春.长沙

6.《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实录

7.经典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8.沁园春·长沙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