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与当下时代的错位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精神含量,对于“轻阅读”时代的读者而言,已变成一次负重之旅。那么它与当下时代的错位是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看看。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小说《平凡的世界》怎么看不出好?”我和他们一样,更多的时候安于读者身份。早听说《平凡的世界》拥有大量读者,且深受喜爱,那这些新读者怎么回事?

  猜测他们觉得不好的原因——

  篇幅太长,路遥追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小说写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发生在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整部小说都在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的变化。是真正地,贴着地面写,这样写好不好?

  对一个现代小说的读者来说,它显得太朴素——当然,这词可以在评论家口中换成“厚重”。而朴素与厚重交织,在我看来很可能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特征。在朴素的情感中,记录时代的厚重。而因为时代的久远,如此叙事让阅读成为了一次负重之旅。时代感的东西大而化之,我觉得不是很多人能在表面的朴素推进中,细心体会路遥要传达的精神气息。《平凡的世界》里的精神含量,我想也是目前“轻阅读”时代的读者接受起来有难度的。

  其次是文本意识弱。与现代小说要求的“间隔”、“意识流”等是相对的。叙事者和故事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所谓的一直变换,流动。路遥一头扎进了孙少平这个人物,在孙少平出现在小说中的一生里,能看到路遥经常把以往在别的小说中延续的情绪和感情寄托于此,几乎重复了一遍《人生》的手法和很多人物的设定。后来,路遥也说:“我当时并非不可以用不同于《人生》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结构这部作品,而是我对这些问题和许多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这个坚持和小说中那些平凡人物的尊严感不谋而合。当年,出版社编辑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回复“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套的“恋土派”。可见陈旧一说由来已久。小说自一九七五年起,视角局限在可见可想的现实中,在我看来背景略显装饰性。人在其中挣扎,某种程度上被人说成是小说惯用的“煽情模式”似乎也存在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