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母亲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呢?著名的诗人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博学多才的女子,人们对于她的评价非常的高。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的母亲的故事,欢迎阅读!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故里,永丰县沙溪镇泷冈西阳宫旁,曾耸立着一座雄伟的楼房叫“荻楼”,这座“荻楼”就是为纪念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画荻教子”而建造的。
郑夫人,名失考(980——1052),出生于江南名门望族。她知书达理,恭敬勤俭,宽仁慈爱,贤惠孝顺,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欧阳修的 父亲欧阳观在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军事推官时,因病瘁死于泰州官舍。欧阳观生前居官清政廉洁,为人刚正仁厚,乐于施舍和接济于人,家中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埴”,仅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粗茶淡饭。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病逝以后,已是一双儿女的母亲郑夫人因陷入困境,生活所迫,只好携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今湖北随州市)时任推官欧阳修的二叔欧阳晔。到达随州以后,郑夫人母子三人得到了叔父欧阳晔生活上的鼎力相助。郑夫人在欧阳修叔父家中就开始对欧阳修进行早期教育,用父亲欧阳观处世为人的风范对幼小的欧阳修进行教育。
欧阳修到了入学的年龄,郑夫人为减轻叔父欧阳晔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勤 俭持家,尽最大努力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因叔父欧阳晔家境也较窘迫而无力聘请私塾,郑夫人便自己担起了儿子启蒙教师的重担,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欧阳修进行文化启蒙教育。
当时随州城外的涡水河畔,生长着一大片荻草,而荻草的茎杆坚韧如木。郑夫人为节省开支,便经常把年幼的欧阳修带到河边的沙滩上,折来荻杆作笔,以沙滩为纸,席地而坐,手把手教年幼的欧阳修识字写字。在回家的时候,郑夫人还会折上一大把荻杆带回家,找来一个大木盆,盛上河沙,用从河边带回来的荻杆继续在沙盆里教欧阳修习文写字。
郑夫人的谆谆教诲以及生活的艰辛,致使欧阳修从小就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所读之书过目不忘,欧母便成就了历史上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也为欧阳修日后成为北宋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人高度评价欧阳修的母亲郑夫人:“亮节失青春,叹离鹰苦鸣,别鹄凄呤,五夜怆神深渗澹;恩伦褒丹陛,忆弋雁失群,丸熊课读,三十年回首尚辛酸。”
现今“荻楼”历经沧桑巨变无存,但欧母甘守清贫,崇尚节俭的品德和“画荻教子”的感人故事却世世代代被传诵。郑夫人因此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母教文化的典范。后来,人们为讴歌郑夫人不被贫穷所困,毅然以沙土为纸,荻杆为笔的艰辛教子精神,在欧母的墓碑上写下了“阡表不磨崇国范,古坟犹带荻花香”的赞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