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小说中的民间传说和人物
近日,莫言获诺奖后默默无闻的小县城--高密也随之名声大噪,笔者自小在高密农村长大,在工作后翻阅过莫言的《檀香刑》和《红高粱家族》,在读莫言小说时,每每看到熟悉的乡土民俗都倍感亲切。至今还记得十年前看《檀香刑》时的震撼,莫言用超常的构思、魔幻的笔法、对酷刑的细微描写,整部小说极具冲击力,完全颠覆了我多年形成的史观。笔者不才,借此机会简单分析莫言小说中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脉络,让大家了解我的家乡,但绠短汲深,见识难免简陋,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我今天要想大家介绍的传说和人物有:层累历史下的民间幻象—单边郎的传说、中外冲突中的抗德传奇人物—乡人孙文、近代嬗变中的七品县令—县长曹梦九、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归国劳工刘连仁。这几个人尤其后面三位的生活时期,基本贯穿了高密近代乡土史(因笔者未看过《生死疲劳》和《蛙》等作品,对四九鼎革后的暂不涉及)。下面先让我们看看单边郎,这位在《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中都出现过或作为原型的人物。
在介绍单边郎之前,我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顾颉刚先生和他古史辨派层累古史观①。顾颉刚先生认为中国的古史是后人逐渐地,层累的堆砌起来的,“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就愈放大”,运用这种方法,结合史料对传统古史进行研究,他得出一些结论:“春秋以前的人对于古代没有悠久的推测,后来方有一个禹,禹先是一个神,逐渐变为人王;更后来才有尧舜....从战国到西汉,尧舜之前又添上了许多古帝王。先添一个黄帝,又添一个神农,.....一直到盘古”,再如舜,“在孔子时代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即越到后来层累的“古代圣君”愈多。顾先生的学说让传统备受尊崇的三代送上了封神台,在当时社会引发了很大的震动,并在他与鲁迅先生之间引发了一段“大禹是条虫子”的著名公案。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学说可谓开风气之先,一个世纪以来虽然在学术界也受到一些质疑,但时至今日仍有启发意义,尤其用来分析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顾先生学说的形成与其对孟姜女民间传说的研究不无关系)。介绍完顾先生的层累史观,然后让我们再看单边郎。在高密,单边郎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边郎”不是他的名字,不是官衔,也不是外号,而是一个和他官衔有关、但不确切的简称②。单边郎,名崇,字景姚,生于万历年间,他于万历三十七年中举人,先后任翼城知县、户部四川寺主事,后万历四十七年升授本部山西司郎中,赴辽东督饷,在熊廷弼手下当差,后赋闲在家,在明季抗击满人的保卫战中与乡人一道参与高密“全城”之役,“边”是指明朝有九“边”,“郎”是郎中的简称,“边郎”一名由此而生,经过民间长时间口口相传的层累,人们大多已不能理解其本意,甚至有叫“单扁郎”的。边郎传说后来被莫言加工后写入小说中,在《红高粱家族》中的高粱酒烧锅老板的儿子直接称呼为单边(扁)郎,而《檀香刑》中的“斗须”县令原型也是单边郎。在斗须的传说中,单边郎是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形象被大大的丑化为一个仗势欺人、跋扈乡里的地方一霸。有一天他和夏庄(高密东北乡地名)一个地主言语不和互相斗气,两人约定看谁的胡子好,比赛方法是双方将胡须直插入水中,后漂起者胜出,结果夏庄老者胡子后浮出水面,边郎气不过,找人将夏庄老者的胡须全部捋掉,老者一命呜呼。这是本来的传说,被莫言移花接木写入小说,由孙文和县令取代夏庄老者和边郎。当然传说到这里还没完,引出了后来的“金头银胳(ga)膊”:夏庄老者家大业大,人丁兴旺,他的儿子们知道其父亲的胡须被人拔掉后连夜进城将边郎杀死,把其头颅和胳膊卸掉带走。边郎死后,家人无奈只好制作了“金头银胳膊”入殓,其子女一边装殓一边哭喊“金头银头不如俺爹的肉头”。为防止别人盗墓,据传说出殡时的队伍同时从四个城门出发。至今还有人说他的坟墓在现在高密武装部附近。而真实的单边郎即单崇却是在崇祯十七年因意图抗击农民流寇被抓,在大堂上“气愈厉,口中辱词益甚...骂不绝口”而遭杀害。清康熙四十一年,清廷批准单崇入乡贤祠堂,赐谥号“烈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