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二届“红楼梦奖”评选,从近两年出版的2000多部华文长篇小说中选中了莫言的《生死疲劳》。莫言23日在香港领取了奖状、奖杯,还有一张30万港元的支票。
土地与粮食的礼赞
小说《生死疲劳》又把视角投向农村,呈现了中国乡土近半世纪的蜕变与悲欢。莫言以笑谑代替呐喊与彷徨,对土地的眷恋、对社会众生的悲悯跃然纸上。
出生于山东高密一个农民家庭、经历过饥荒的莫言,对饥饿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土地和粮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说:“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两个源泉。”
莫言说:“在《生死疲劳》中,我歌颂土地和粮食,表达了对土地的敬重和对粮食的珍惜,以及对农村和土地面对工业化浪潮的担忧。”他说,“我想集中表现对土地和农民的关系的思考,我认为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最根本的问题。”
43天与43年
写这部洋洋50万言的作品,莫言只用了短短43天,而孕育构思此书却用了漫长的43年。
上世纪60年代初,当莫言还在小学读书时,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的广播体操时间里,邻村唯一的单干户农民总会推着一辆当时已经无人使用的木轮车经过,拉车的是一头瘸腿毛驴,赶驴的是他的小脚妻子。木轮车发出尖利刺耳的声响,车轮在学校前边的土地上轧出深深的辙印。当时的莫言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对这个顽固的单干户充满反感和歧视,甚至向这个单干户投掷石块。这个农民一直顽抗到1966年,在“文革”中自寻短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