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公开课选了一首古诗,静下心来一琢磨才发现这古诗实在不易教学。古诗,重在一个“古”字,因为“古”所以有韵味、意境深远,也因为“古”所以离学生很遥远,诗情、诗境学生难以体会。
针对这首诗的教学,我反复思考,写了三千字的详案.经过实际上课后,感觉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记录下来,留作今后教学的参考.
一、无尽的想象,真切的体验——“胡尘”一词的想象 这首古诗写于南宋时期,而宋朝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年代。考虑到学生头脑中的背景材料几乎处于零的状态,我的设计中展现了较多的诗人背景介绍和时代背景介绍,但细细想来,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叙述还是很难在头脑中生成画面,很难有真切的感受.然而没有时代背景的深入了解,学生品味“胡尘”一词则非常困难,而“胡尘”的体验是为之后教学的重要铺垫。
为此,我在教学“胡尘”一词,联系了日本的侵华战争.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学生都可以看到当年日军的恶行,烧杀抢掠,灭绝人性,更有学生知道“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上,还有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此时我再让他们看一组金兵入侵时的图片,加上一句,古往今来,异族入侵都是大同小异,目的都是霸占别人的土地,抢夺财物,奴役人民。
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材料相联系在一起,唤起了学生的无尽想象,很快让学生走进诗中描绘的场景,感受“遗民”生活的悲惨。
二、“炼”字品味,体悟深情——“尽”“又”的品味 从“胡尘”的想象直至“遗民泪望”我用了一段语言渲染,使学生想象一位老人可能为什么在流泪,一个孩子可能为什么在流泪,一群人衣衫褴褛地出逃,可能在为什么而流泪?在学生感知百姓生活极度痛苦的前提下,进而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此时最渴望的是什么?然而盼望越深,失望越大。紧接着讲一年的苦难,十年的折磨,六十五年的辛酸与煎熬,引导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尽”字中的无奈、痛苦、愤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