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鲁迅的文笔十分犀利,从不畏惧恶势力,直接把血淋淋的事实撕开给人看。在鲁迅的小说中,这种精神也一样得到体现。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中国人民病态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示众》中,对于人物只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描写,没有对他们的性格刻画,没有情感偏向,只是直接描写他们的行为和神态。在这近似白描的手法中,暗含了讽刺和批判。小说提前描写了这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天气,这一群人为了巡警手中一个被绑着的男人,不惧烈日出来围观。甚至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一窝蜂地前来围观,唯恐失去了看的机会。虽然鲁迅的笔触并没有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但已经把中国人性格中麻木的灵魂体现了出来。
而在《祝福》中,祥林嫂,她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一生是充满血泪的一生。来自于鲁四老爷的嫌恶和婆家的夫权,让她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求却仍然得不到做人的尊严。甚至她自己都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对于改嫁的反抗实则是对于封建礼教的维护,因为这违背了她心里的人伦道德。而在她失去阿毛之后,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她内心的悲伤和凄凉,那些听祥林嫂故事的人不过是特意寻来听这悲惨故事,叹息几声,然后满足地走了。正是这些旁观者的冷漠和她自己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把她送上了绝路,祥林嫂和这些人物的迂腐和麻木造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看完《呐喊》之后,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药》,华老栓十分担心儿子的病,但他选择的不是去看病,而是选择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他不关心革命、不关心造反,一心想治好儿子。但他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他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国民的代表。在夏瑜被处死时,那群围观的群众“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对革命的热情和理解,有的只是好奇心和围观的看客心理而已。思想启蒙者被处死,麻木的公民只是充当旁观者,看着鲜血流淌,甚至怂恿懦弱者吃人血馒头,他们永远不明白启蒙者付出的鲜血意义何在,这是何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