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狗的驳诘》出自鲁迅《野草》散文集,是一首散文诗。这首诗巧妙地通过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驳,指出狗虽势利,但那些知道根据铜银、布绸、官民、主奴的贵贱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的“人”,是比狗还更加势利的,从而对那些势力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欢迎阅读。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2〕;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语丝》周刊第二十五期。
〔2〕铜和银这里指钱币。我国旧时曾通用铜币和银币。
鲁迅散文《狗的驳诘》创作背景
作者鲁迅从目睹辛亥革命的战败,到同“正人君子”们的斗争,他认清了那些依附于帝国主义、军阀势力的文人政客们的本质。这些人打着“道德”、“文明”的旗号,顶着“君子”、“学者”的头衔,依仗权势,反对进步文化活动。他们见强权者和富人就温媚顺服;见穷人和被压迫者则凶残毕露。恰好1925年2月15日,《语丝》周刊第5期上刊载了张定璜翻译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散文《狗和罐子》(今译《狗和香水瓶》),此文用人与狗的对话,以不懂香和臭的狗来象征“大多数读者”,以揭露巴黎上流社会逐臭之丑恶之风。作者鲁迅受了这篇诗散文的启发,于4月23日写下此文,此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