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骆驼祥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以及老舍对城市文明病的批判,进而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层面,认识《骆驼祥子》的创作视点和艺术深度。

教学重点: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以及老舍对城市文明病的批判。

教学难点:《骆驼祥子》的创作视点和艺术深度。

  教学内容:

  一、作家介绍

  老舍(1899-1966),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贫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曾在中小学任教。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有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创作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1937年,其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4年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语言贴近人民生活,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创作始终系念民族与人民,坚持“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传统。老舍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出色地描写了市民生活。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文化视角观察市民生活,使他的视野更为开阔。他写市民生活的小说,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现了市民生活的图景,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市民形象的描写,对国民性和文明病态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其独特的问题风格:“京味儿”特色、幽默、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突破。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是老舍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一部思想意蕴极为丰富的文学杰作。1936年夏,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职,作为专业作家,开始《骆驼祥子》的创作,分24章在《宇宙风》上连载。老舍说“这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骆驼祥子》确实是30年代描写市民生活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它把对市民生活的描写推进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