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陋室铭》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属讲读课文长期以来,都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因为此文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教材的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诵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意,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b、技能目标:认识“铭文”特点,理解短文的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c、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a、朗读、背诵文言文
b、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c、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体验,但他们还是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难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就从朗读入手,让学生从朗诵中感受到此文的独特之处。从而获得学习古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进入到背诵、理解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据课改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情景导入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四、说学法
因为此文比较浅显,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主阅读,然后进行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在理解学习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具
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可适当运用简笔画,几笔句勒出陋室的外形。
六、说教学过程
1、用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背景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刘禹锡也曾三迁过居室,大家想知道吗?
刘禹锡因支持王叔文的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贬到安徽和州任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穿小鞋,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力在和州争思辩”,他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又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见了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知道后肺都气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在城中找一间只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刘连搬三次家想到策知县欺人太甚,就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可见刘写此文,正是他同恶势力进行不屈抗争的表现。要想知道刘的陋室怎样,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笔下的《陋室铭》。
2、朗读课文
a、学生自由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b、教师范读课文,注音字音、节奏、语气。
c、学生齐读课文
3、引导学生与学过的古诗作比较,找出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从而,认识本文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散文,进而认识铭文的定义和特点。
4、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2人一个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译课文,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小组代表疏通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口味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 )
a、开头两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刻画?
c、作者的陋室“陋”在哪些地方?
d、为什么作者又说“陋室不陋”?
e、由此可以看出陋室的主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f、结尾引入三个古人有什么作用?
g、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看法?
6、教师点拨:
a、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b、讲清:比兴、衬托、类比。
7、作业
当堂练习(见课后)
课后练笔: 仿写(要求押韵,主题明确,积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