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作为一种情感,成就了古今中外多少凄美感人的故事。爱情作为一种题材,又占据了文学上的大壁江山,尤其在诗歌中,又把对这种感情的迷恋,追忆,回味,探问和思考发挥得淋漓尽致。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爱情”。从百科里对爱情的解释就可以看出,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体,爱的物质载体让情感具体真实。爱的精神寄托又让情感得以升华,隽永深刻。元李二人的爱情诗之所以在今天还能让无数读者强烈共鸣,就是因为他们对这种灵肉的捕捉细腻周到,使人感同身受。然而细细品味,二人的诗又不尽相同,元李二人于一字一句之间灵肉倾向的差异十分鲜明。
一、写作手法上,于细腻之中各见千秋
作为一位典型的才子型作家,元稹性敏才高,风流多情。无论是他的艳情诗还是悼亡诗,均以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可感的情致让读者可以触,可以摸,可以伤,可以感。
“半欲天明天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娃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春晓》)这是元稹集中的一首诗,同样在一个春天,空气中同样弥漫着花香,四十多岁的元稹清晨醒来,突然听到了寺庙里的钟声,他突然想起,二十前年的春天,那个娇羞妩媚的女子,她叫莺莺,她的声音正如窗外的莺啼一样美好,晓钟响了,她要回去了,当时他是那样的不舍……元稹与莺莺的故事或许在他自己写的《莺莺传》里,或许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我们不得而知。苍老使人苦闷,回忆使人伤怀,年老的作者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幕一幕,依旧清晰,他细腻的笔触下,视觉上半明半暗的天色,嗅觉上时有时无的花香,感觉上似醒非醒的混沌,听觉上若即若离的情人,全都跃然纸上,飘然脑海。这是作者久经沉淀的爱情以极其现实直白的方式再现。在《莺莺诗》中句“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里,情人的神态逼真俏皮;《赠双文》中“春酥见欲销”“不敢望回腰”句,仿佛我们的面前直真的有一位娇羞含笑垂手而立的女子,将男女接触时的那种质感和羞涩写的煽情诱人。而对于自己的亡妻,在悼亡诗“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中,将思念和悔恨写得感人肺腑,至情至深。他的诗都是一种源于自身经历的原生态流露,不加升华和矫饰,立足现实,直抒胸臆,在对爱情的“画皮”中,我们看不到仅仅为了情欲而情欲,情欲的后面,是爱情的原始美和自然美。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却都游离在物质的边缘,把有限的感觉一下子无限放大,升华,势必语不虐心死不休。他也以细腻见长,却完全脱离肉体,触及灵魂。难以说,难以表。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首联道不尽的离愁别恨,寄语无力东风残花;颔联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把爱情的绕指柔立刻升华到刻骨浓上,至情至性,恒久绵长;颈联晓镜云鬓,夜吟月寒,细腻体贴的关怀中两心眷眷,两情依依;尾联蓬山此去,青鸟探看,更是缠绵悱恻,牵肚挂肠。柔情蜜意表现到了李商隐这里,都变成难以言说的伤,越体会,越感伤,越思量,越难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这首《锦瑟》也是极具细腻的美的典范,之所以千百年为人称道,或许就在它的不知所云。爱情是种感情,说到底是种感觉,是种情绪,这种说不明道不清的韵味,也正是爱情的诱人之处。捕捉这种原本飘忽不定的情绪入诗,把朦胧美与悲剧美杂糅,所有的感觉都在灵感乍现之间酝酿,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早生了一千多年顾城,朦胧委婉地难以让人抗拒。李的细腻是种艺术,是种难以超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