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的一个突出艺术成就就是巧妙鲜明、直白深刻的对比。李清照生活于南北宋之交,北宋王朝极力渲染着歌舞升平的景象,而南渡后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在金人的虎视眈眈下维持着风雨飘摇的统治,广大人民渴望着收复失地,这样的历史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而李清照恰恰又是切身体验了这一对照的。从她自身的经历来说,靖康前的李清照,由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的天真少女而为明诚之妇,他们夫妇伉俪情深,过着“仰取俯拾,衣食有余……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美满生活。但不幸的是,靖康之变加之丈夫病死,李清照的后半生辗转飘零,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的悲苦中艰难度日。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国破家亡的双重苦难,寄人篱下的生活,思恋故国的情怀,在她的词中化作了寂寞悲苦的愁绪,千百年来令人读之而泣下。《永遇乐》这一首词充分表达了她的这种心境。词的上片以乐景写哀情,乐景与哀情相对比,面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的美景,词人的心绪却是“人在何处”的飘零、“春意知几许”的茫然、“次第岂无风雨”的忧虑,连用三个设问,表达了与之相呼应的三次景物铺陈所展现出来相反的情绪。下片今夕对比:忆当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自己年纪尚轻,兴致极好,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自己不仅年华老去,且满腹忧思,意兴阑珊。如果说上面所说的对比是由目睹的一切引起的外在的对比,那么,在上下两片结尾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与“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所形成的则是一种心境的对比:作者因怀恋故国而寂寞孤苦的情怀与外界“元宵佳节”“酒朋诗侣”的热闹气氛形成强烈反差,曲折委婉地表现出作者无以慰藉、不可化解的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怀恋之情及对旧日生活的无限惋惜之意。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宋人有句话说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的太平景象全写在柳永的词里,这里我们可以说靖康之耻带来的流离失所的悲愁苦怨全写在李清照的词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