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拟问艺术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李清照词素以婉约著称于世,是宋代文学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古代词林独树一帜的大家,下面是关于她词的拟问艺术,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李词中疑问句众多。李清照词现存45首(从王延梯《漱玉集注》。附词未计),其中26首采用疑问句,约占总数58%;它们总共用疑问句48次。疑问句最多的单篇是《声声慢》,前后竟4次发问;其次是《鹧鸪天》、《临江仙》、《永遇乐》等,每一篇都有3个疑问;此外,还有七篇是各有两个问句。在宋词名家中,如此爱用疑问句式,实属罕见。显然,这与李清照多愁善感的个性、颠沛流离的身世有极大的关系。

  一、李词疑问句的类型

  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就是疑问句。但是,细细体会,疑问句的结构、情态是有差别的。李清照词的疑问句,依发问的内容和形式,大致包括反问、拟问、设问等三种类型。

  (1)反问。也叫反诘,是借助于诘问的语气、表达与辞面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的目的,不在于期待对方的回答,而在于加重直陈的语气。这就决定了反问的形式标记,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问话的反面。这正符合李清照填词抒情的初衷,因此李清照词反问句式较多。不过,词人偶然采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大多是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以抒发作者的忧郁之情,激起读者的深思。正因为用反问语气提出,所以往往比正面陈述的语气更强,更能使读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如: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

  浓香吹尽有谁知?(《临江仙》)

  李词反问句,由于采取不容置疑的语气来表达确定不移的内容,可以使重要的内容得到强调,可以使词人的情感得到突出,并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问题。这样,反问句式的采纳,又使全篇气势峭劲,挺拔有力,容易感人。

  (2)拟问。是借助于问题深入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拟问的目的,在于提出疑问,不在于寻求答案。这就决定了拟问的形式标志,是有疑而问,问而不答。李清照词拟问句,表面是有疑问,要求别人给予回答,或者自己探求答案。可是,鉴于种种原因,屡屡以只问不答的形式出现,却不需要别人或自己答复,或无法回答,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渲染诗情画意,引导读者循着问题,展开想象,如临其境,体会诗意,伴随作者一起共鸣。如: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为谁憔悴损芳姿?(《临江仙》)

  上面三例都是有疑而问,要人回答。然而,这是向谁提问?实际上,既不是自问,也不是问别人。确切地说,任何人都难以回答这类问题。作者正是借这种什么人也回答不清的问题,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从浓郁的诗意中,感受蕴藏其间的忧愁之情。这显然比直抒胸臆更有韵致,更有滋味。

  (3)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的修辞方法。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强调某种感情,渲染一种气氛。这就决定了设问的形式标志,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李清照词中,设问句还真不少,甚至有一问两答、一问数答。可是,稍稍推敲便能发现,后续句子不一定是答案,往往借问转折,借题发挥。李清照词设问句,答非所问,似答非答,但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波澜起伏,引人注意,且感受真切,情意缠绵,底蕴深厚,韵味无穷。如: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词设问,都是自己提出问题,又是自己加以解答,实则所问无疑,或曰明知故问。此类问题,作者心中早有答案。问,是为了提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设问,一般有问有答,而随问所出的句子才含作者要表达的旨意。李词设问,妙在答不限于问,曲折陈述,婉转抒情。

  总之,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式,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态。然而,它们不管有多大差别,毕竟还有不少共同点:首先,不论反问、拟问、设问,都重在问得巧妙,却不在乎答案如何,即使设问也是答非所问。其次,它们都是为了引人注意,为了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再次,从全篇来看,它们都增强了语气变化,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呆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