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

时间:2021-08-31

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

  李清照作品中对叠词的运用富有情感,创意出奇,感染力强,影响深远,充分表现了她在词的写作艺术上的造诣。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学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诗和宋词。在研究宋词时不能不研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而要研究李清照的词就不能不研究那首著名的《声慢慢》,而提到《声慢慢》就不能不说词中对叠词的运用,堪称文学中的经典。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使自己的词作独树一帜。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节,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声声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通过对秋景、秋物的描绘,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愁怀百结、度日如年的处境与心情,与之前书写少女天真无愁之气的词有很大不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下面就个人观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谈叠词的运用。

一、叠词以抒情开篇,富有感情色彩

  这首词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尤其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抒情开篇,连用七组叠字,巧妙、生动而又贴切,显示出了李清照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女主人公好像丢掉了什么珍爱的东西,在认真寻觅,这四字既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的不幸之遇,又流露出了她对昔日欢乐生活的留恋,“寻、觅”二字重叠,传神地表现出了国破、家散、夫亡,这些变故带给她的剧痛、哀伤以及孤独寂寞、茫然无措的情态。她环顾四周,想“寻觅”到一点什么东西来慰藉自己孤寂的心灵,可似乎什么东西都不在了,到处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冷冷清清”渲染出了环境的悲凉,主人公内心的无依无靠,也是对词后面提到的乍暖还寒时节景象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环境,怎能不让人觉得“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惨惨戚戚”又进一步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十四个叠字既未写悲愁,也未写眼泪,却蕴含着人生无穷无尽的酸甜苦辣,这些叠字由浅入深,一层一层递进,丰富的感情内容深蕴不露,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悲凉氛围,读起来立即震撼读者的心灵,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这种声情紧密地配合了女主人公深悲大痛的文情。十四个叠字还细腻曲折地将女主人公难以言明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表现出来,又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使以后出现的“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在词的下阙结尾处,又用到叠词“点点滴滴”,与开头照应,加重了词的感情色彩。

二、叠词运用创意出奇,层次分明

  她的这首词的词风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写了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也使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最高峰。她的名作《声声慢》一词就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直被人们奉为杰作。李清照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她晚年时期国破家亡、丈夫病逝,饱经忧患离乱的愁苦生活和凄惨心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特别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大胆联用七对叠字。尤使词人和词评家们赞叹不止,称它“创意出奇”,“用字奇横”,“句法奇创”。当然也有少数人持异议,理由是“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过去曾有人认为在词里动用叠字是李清照的'创举,这种评价虽有微词但也贴切。

  这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下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叠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