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桃花心木》教学解读

时间:2021-08-31

  桃花心木的花,一朵就有大汤碗那么大,是深深的橘色,硕大而鲜艳的花连成一片,美到令人晕眩,莫怪连鸟儿都要大声地歌颂。

  这是林清玄笔下的一种特别的树——桃花心木。这样一棵开满了橘色的大花,“美到令人晕眩”的桃花心木能告诉我们什么?

  《桃花心木》一文呈现的正是一棵树能够告诉我们的东西,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

  自然,树本身不会说话,文本是通过一个种树人之口告诉我们的。与一般的种树人相比,林清玄笔下的种树人十分奇怪: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固定,浇水的量也不一定;二是他似乎知道有些树会莫名其妙地枯死,而面对枯死的树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大惊小怪,而是从从容容地补种下去。面对种树人的这种种奇怪的行为,读者与作者一样心中充满了疑惑:

  到底该什么时间给树浇水?

  多久浇一次水比较好?

  浇多少水比较好?

  你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枯萎呢?

  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是否就不会枯死了呢?

  …………

  当作者把这些疑惑向种树人和盘托出的时候,种树人的一番话十分朴素,但却富有哲理: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这一番经验之谈,正是一棵长大的树能够告诉我们的生命密码:树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种树人的浇灌和培育。只有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才能长成百年大树。

  由一棵树的生长,作家联想到人的成长: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从一棵树、一朵花联想到一个人,从一粒沙、一滴水联想到整个世界,是林清玄散文一贯的创作手法。其实,万物同宗,这种联想是极其自然的。借物喻人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上虽然十分常见,但如林清玄这样娴熟、细腻而又毫无矫情之感的运用,又实在不是一般功力所为的。我想,林清玄的佛教背景使他看待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理解,这种理解往往化为一种慈悲的情怀,在充满温情的目光中看到一种人生的智慧,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在这篇《桃花心木》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树在不确定中汲取水分,拼命挣扎,在骄阳和荒野中艰难生存下来,这样的树就可以长成百年大树。同样,对一个人来说,在不确定中生活,就是要忍受许多无法预料的挫折和困难,在不断的考验和磨炼中走向成熟,这样的人“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人怎样才能长大,怎样才能充满智慧,怎样才能坚强面对人世的风风雨雨,就要像一棵桃花心木那样学会自己寻找水源,汲取养料,而不是依赖与被动的等待。这个被作者明明白白讲出来的道理,是从桃花心木的生长中受到的启发,由于种树人的解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认识,理解这个道理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那么,教学这个文本,除了理解道理本身,还有哪些内容可教呢?我认为,这个文本的写作方式和叙述结构应成为另一个教学重点。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先叙事再感悟、从物到人的写作方式和叙述结构。大体说来,教学这个文本可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