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

时间:2021-08-31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关于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要如何写呢?

  教学目标:

  1、 朗读感知:根据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及用韵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的音韵美。

  2、 品味欣赏:赏析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质疑探究: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ppt)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板书)。

  二、解题

  (ppt)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本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拥有很多粉丝。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根弦。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

  先欣赏几个描摩音乐的片段(ppt):

  1、《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2、《薛谭学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明湖居听书》(刘鹗):(请一位女生朗读)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以上几个都是描摹音乐的精彩片段,那么 李贺又是怎样描摹箜篌的美妙乐曲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朗读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

  2、读后师生点评,正音,注意把握情感。

  教师指导点拔: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较快,把握诗歌的节奏。听录音。

  师:大家说,视频录音读得好不好?(好或不好)

  我觉得不太好,同学们中肯定有读得更好的,大家再品读酝酿一下,然后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本诗的主色调凄怆激昂,但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要声情并茂地读。

  3、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4、学生齐读。

  四、文本赏析

  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大家觉得美不美?(美!)

  思考:这首诗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边读边思考。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以物衬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词,有什么效果?(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意蕴。)为什么用“张”字,而不用“弹”?(不仅仅是演奏的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人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富有张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这里为什么用“颓”字,不用“停”字?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而“停”字则比较一般,)

  优美的乐曲使湘夫人对竹挥泪,连善于鼓瑟的女神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二三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侧面烘托手法)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的姓名,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诗人为什么不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而要另作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一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像。

  除了侧面烘托,还用了哪些手法?

  (2)直接描摹,通感的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直接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上一篇:李凭箜篌引教案 下一篇:离骚的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