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⑵,晋代衣冠成古丘⑶。
三山半落青天外⑷,一水中分白鹭洲⑸。
总为浮云能蔽日⑹,长安不见使人愁。
词语注释
⑴金陵:江苏省南京市古称,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历史悠久,文化繁盛。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冶城于此。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⑵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
⑶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⑷三山半落青天外:三山遥遥在望,看不清楚。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⑸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⑹浮云能蔽日:比喻谗臣当道。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作品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
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作品名称:《登金陵凤凰台》 七言律创作年代:盛唐 诗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者: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
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作品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