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兰亭集序相关的故事

时间:2021-08-31

  【去尾无头的兰亭碑】

  兰亭碑亭建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85年),位于T字型道路的交点,亭子呈四方形,属于单檐歇山顶建筑(只有两个飞檐角,碑后有照壁),风格古朴典雅。兰亭石碑碑上的兰亭二字虽字体骨肉丰满,古意盎然,然而繁体的兰字缺了尾巴,亭字少了头。据说,亭中的康熙兰亭手迹碑,在文革期间被砸成几块,在亭子背后的小池塘里沉睡了好些年,直至1980年重又修复,却还是令人遗憾地成了一块残碑。

【东湖石父子碑】

  王羲之爱鹅、喜欢写鹅字,早被市人传为佳话。步入兰亭,沿着曲折小径穿过夹道而立的竹林,不远外,便是鹅池,与池边的父子碑倒是相映成趣,颇有些意境。池边立有一亭,式样比较奇怪,并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四角挺构造,而是偏偏生出了三只角,亭中安置的便是知名度仅次于兰亭碑的鹅池石碑。此碑立于清朝同治年间,碑高1.93米,宽0.86米,厚0.28米,石头采自绍兴的东湖。传说书鹅池两字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手笔,当时因王羲之刚写完鹅字,忽闻圣旨到,遂搁笔迎旨,而其子王献之便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写了池字,走近仔细端详,果真一碑两字,一肥一瘦。

【千古帝王祖孙碑】

  集康熙、乾隆御书于一碑的御碑亭相比鹅池碑亭与兰亭碑亭,建筑风格显然气势恢弘了许多,八角重檐,堪称一座优雅别致的江南亭榭。亭内围栏中央,耸立着我国最大古碑之一的兰亭御碑。正面乃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全文,临摹的碑刻,文中每个一字的写法、风格都有所不同。背面为其孙乾隆帝游兰亭时写下的七律《兰亭即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胜名能诱得康熙帝提笔效仿、乾隆皇为其题诗,王羲之倘若有知,也会为自己的《兰亭集序》惹得千古帝王痴醉至如此地步而骄傲不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