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兰亭集序》之美

时间:2021-08-31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率真美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以“率真萧闲,不事琢磨”评定羲之之文,真乃至言。《兰亭集序》是一篇至性之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率真的襟怀,作者把一颗真诚而又敏感的心袒露在读者面前,或喜或忧或悲或叹,信笔挥写,清新俊逸,真切而可视,情味隽永。

  《兰亭集序》开篇直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寥寥25个字就严谨从容地清楚交代了兰亭之会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以严肃的史家笔法纪年纪月,其后的“会于”之“会”,言真意浓,审慎之至,最后深情点出“修禊事”,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而是一次敬重生命的重要典礼。接着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字,不仅概括出高朋满座、名流云集的场面,而且写出了随性聚会、无论少长、不分贤愚的和谐氛围,其中的“毕”和“咸”一字千金,既写出了人们对“修禊事”的极度重视,也写出了自己的心满意足。以下惜墨如金,大处落笔,先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一句一景,动静结合,素淡雅致。下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率真任情之至,一句一意,轻忽世俗和人为的礼仪,欣喜与兴奋流于笔端,简洁明快,这是一种质朴中见高雅,淡然中见追求的风流盛会,一改传统的舞乐娱神之惯例,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身心俱畅的一次陈情申志之会。之后,淡淡数语补足笔意,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而结语“信可乐也”四字,则足见作者率真的襟怀。这里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激情激越、在宇宙的一方净土悠闲栖息,难得放飞心性的真实写照;这里景致之优美,与会之欢欣,聚会之情趣,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跃然纸上,毫无雕琢之痕,奏出了生命中最真实最和谐的美丽乐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士人们的儒雅风度和诗意人生。

  《兰亭集序》在极尽张扬精神归隐的欢愉时,王羲之以其对人类漫长历史的觉醒与观照,率性而议,真情而叹:聚散倏忽,人生短促,死生悬隔,令人痛惜。原文以117字,侃侃道来,自由活泼,执着深沉: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魏晋时期承继着东汉末期以来对生命个体短暂无常的伤感,而王羲之的苍茫浩叹则是魏晋一代的时代主旋律,但王羲之语约意明,其中“曾不知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语凸显了其特有的清醒与伤感,而“岂不痛哉”四字率真之情一览无余,与时人褒与誉王羲之性情“清鉴贵要”高度吻合。唐代王勃说“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大概也是受王羲之等先贤深深影响的一笔。

  《兰亭集序》是兰亭集会时修禊祓除之记,也是为集会赋诗而写的序,文章最后作者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若合一契”的情感体验,想到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极其相似,于是,伤痛之情油然而生,并不断深化。文中“临文嗟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致一也”、“有感于斯文”等语情殷、意切、理昭,既是现身说法,又是指点迷津,同时充满着期待,感悟率真,语切旨显。尤其是“悲夫”之叹,痛心疾首,情气俱现,饱蘸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对生命的思考和珍视之情。清·林云铭在《 古文析义》中说“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此乃中肯之言。

  《兰亭集序》全文透露出王羲之的率真之性,率真美是《兰亭集序》的首要特质,而钱钟书所言“萧闲”则在该文中体现为从容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使率真蕴含更具情趣的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