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儿时的事》原文鉴赏

时间:2021-08-31

  导语: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他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季羡林先生是我从儿时起就非常喜欢的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炽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或韵味,都值得玩味。喻之为啜香茗,齿颊留香,或比之沐惠风浴春雨贴切不过,真正的“秋水文章不染尘”。

  《儿时的事》是季羡林先生《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一书中的一节。文章介绍了自己苦难的家境,儿时家中窘困的生活,家境的变故,父辈创业的艰难。深沉的回忆中饱含季老难言的苦痛,那一段往事,那一段灰色的童年记忆,在老人家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文中季老追述儿时贫穷的家庭生活时这样写道“在我能记事儿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穷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红高粱饼子,棒子面饼子也成为珍品。”“夏天和秋天,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总带我到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麦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怜兮兮的一把麦子或豆子交给母亲。不知道积攒多少次,才能勉强打出点麦粒,磨成面,吃上一顿‘白的’我当然觉得如吃龙肝凤髓。”多么艰辛的童年生活啊。就连吃上一顿白面竟能感觉到是吃了龙肝凤髓。童年困顿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