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季羡林的人物素材

时间:2021-08-31

  季羡林是我国当代文学大家,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员工他的人物素材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素材呈现一】

  爱情与爱国情

  1935年,季羡林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迈耶家的大女儿叫伊姆加德,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的美丽姑娘。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这时伊姆加德小姐说:“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从那天起,每天晚上7点半后,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而且内容是复杂枯燥的梵文,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而她纤细的手指,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书稿完成,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花也快要迸发时,有一天季羡林却说:“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当女孩说“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时,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但是,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回到祖国去报效国家的。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四天后他离开了德国。虽然伊姆加德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

  一次,季老谈到出国见世面、学本领的感受时说:“所以我现在赞成年轻人还是出国。可是我最反对出去不回来。我最厌恶出去不回来。”

  【立意点拨】对于季羡林来说,伊姆加德为他付出的精力和心血,他知道;为他作出的无私奉献,他清楚。这一切,他应该感激才是。然而,当伊姆加德说出“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这句话时,他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由此,可从以下方面立意:爱国情怀、家乡情结……

  【运用示例】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他留学德国时,同一位金发碧眼、姿容美丽的德国姑娘伊姆加德擦出爱情的火花。但是,当想到自己的祖国和祖国的妻子儿女都需要自己时,他经过痛苦的内心冲突作出抉择:他要回到祖国报效国家。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爱国精神,他在中国文化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点评】从阅读中获取人物的典型事例,并对之进行分析、评论,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分析到位,用例恰当。

  【素材呈现二】

  三辞“桂冠”

  一辞“国学大师”。“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要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为此,我要昭告天下:请把我头顶上 的‘学界泰斗’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为此,我要昭告天下:请把我头顶上的‘国宝’桂冠摘下来。”

  【立意点拨】季羡林三辞“桂冠”之举,在图名图利、人心浮躁的当今,尤为可贵!一些沽名钓誉者,唯恐“桂冠”不得或太少。即使任职、兼职一大堆,也不愿意辞去!由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一是呼唤真正的“国学大师”。在“国学”声势极盛、趋之者众的当前,公众们强加季羡林“国学大师”的称号也表明了公众对真正“国学大师”的期待和呼唤。二是人格是最高的学问。季老一再被人们强赐“国学大师”的称号,其实是因为他学问精深、为人淳朴、品德高洁,是因为其在国际、国内均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这正如白岩松所说的“人格是最高的学问”。三是谦虚是高尚的美德。有一句格言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这句格言形象地阐明了谦虚这一美德的意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无论任何时候,谦虚都是一个人应当坚持的操守,应该遵循的美德。

  【运用示例】季羡林是平易近人的。他虽然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他自己却从不这样认为,他甚至一直想去掉自己头上的“三顶帽子”――国宝、国学大师与学界泰斗。他想要的从来就不是“帽子”,而是像精英一样做学问,像平民一样做人。这就是平民精神与精英文化精神的完美融合。   (摘自习作《走近季羡林》)

  【点评】能够从季羡林一直想去掉自己头上的“三顶帽子”这件事,挖掘到季羡林不求“帽子”,而求像精英一样做学问,像平民一样做人的内在品质。分析透彻,概括准确。

  【素材呈现三】

  严己宽人

  曾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老“自封大师”云云。季先生闻说后如往日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他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并说:“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说得不对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即使胡说八道,对人也有好处。就怕一边倒的意见,人就晕了。”

  他特别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赞扬起来从不吝啬。在《我眼中的张中行》中,季先生称张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须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稀见。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季羡林还敢于为他人站出来讲话。早在1986年,他就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震惊文坛。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季羡林认为,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适的评价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件涉及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

  【立意点拨】难得一位大学者对另一位大学者如此欣赏。季羡林先生把他对张中行的钦佩之处老老实实地告诉读者,一副甘拜下风的若谷虚怀。更难得一位大学者勇敢地站出来为胡适这个“反面教员”撰文说公道话。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立意:一是赞美虚怀若谷的品德,二是要有实话实说、敢说真话和实话的精神。

  【运用示例】我眼中的季羡林是豁达睿智的。他意气风发,有足够的胆识与能力,没有该讲而不敢讲的话,没有什么该做而不敢做的事,更没有什么心虚畏惧之处。正如“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纵浪大化中”所述一样,季先生一生追求真、善、美,其人格影响与学术成就不相上下。

  (摘自习作《走近季羡林》)

  【点评】抓住了季羡林的胆识和追求真、善、美这几点进行议论,表达自己对季先生的钦佩之情,有情亦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