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时间:2021-08-3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北宋( )家,( )家。他是(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xìng ( ) suì( )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事: 夜游-——记叙

  苏轼 景: 空明——描写

  情:赏月的欣喜(自得)

  被贬的悲凉(自嘲)

  “闲”——豁达乐观

  人生的感慨(自解)

  自遣的豁达(自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赏析佳句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