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注:很多地方翻译这句都翻译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其实是错的,这里“户”指门口,与《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意思相同),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作者:苏轼,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门念:想,思考。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盖竹柏影:原来是但:只是,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