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描绘,表现了诗人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欢迎阅读!
偶然又读到《记承天寺夜游》, 我们在专注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语法的年级遇到了这篇文言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段现在看来浅显易懂,毫不造作。
那时候我们更多的分析下面这些内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分析过写作手法比喻,苏轼把月光比作积水,把水草比作竹柏的影子(抱歉,好久不接触文言文,我没有翻译出形容词)。我们分析过写作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我们分析过思想感情,替苏轼嘲讽过那些非“闲人”。
我们是有学习任务的,我们需要通过翻译得分,我们需要通过词意选择正确选项。这没毛病,只是很遗憾自己没能好好体会很多标准答案之外的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我又重复了一遍这段,我发誓我没有在凑字数,我只是为苏轼开心。这件事情是这样的,苏轼他觉得月亮很漂亮,呀,好想和人一起分享阿,那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吧,正好张怀民没有睡呢,哈哈那一起散步赏月咯,真的好开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夜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住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文中的场景写的很美,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月光,庭院,竹子,柏树。都是衬托出美的,也讲了作者和张怀民的友情等等。全文写得很美。让很多读者都想去承天寺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