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山地之子贾平凹,具有乡村出生的文化人较为明显的内心情结,那就是对故乡割舍不了的依恋。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贾平凹历时三十年的创作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三十年时间里,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农村改革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土地承包到户,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而此等重大的关系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也成为贾平凹关注的焦点。改革究竟给农村、农民带来了什么,是贾平凹始终关注的现实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多篇小说流露出对社会变革、农村命运的关注和对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状况与传统文化处境的忧虑。
一 故乡情歌――对原始乡土的歌赞
贾平凹在早期总是积极入世,用他充满热情的眼光,打量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用手中的笔传达自己对社会变革和世俗生活的关注。现实主义创作是他早期的文学创作特征,也正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段,读者才能够找到作家与社会的结合点,理清作家创作与社会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作家把自己融入时代潮流。社会的每一个变化,贫瘠农村的每一点进步,农民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都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素材。呈现给广大读者的农村社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人心思进的昂扬状态。社会在不断进步,农民生活逐步富裕,农民的精神世界也日渐饱满。这阶段的作品,大致可以以《浮燥》为下限。
对于农村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贾平凹倾力表现。在《晚唱》、《厦屋婆的悼文》、《二月杏》之后,经过一段难耐的灵魂的反思和寻觅,贾平凹找准了自己的文学根据地――家乡商州。那几年,他经常出没在这里的沟壑林木间,恰逢农村改革,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给他灵感,一连写出了当时轰动一时的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小月前本》、《古堡》等,受到广泛好评。它们赢得的赞誉与题材有很大关系,这是反映当时社会改革的小说。在小说中,作家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命运遭际,传达出对新生事物和思想的肯定。
在《腊月・正月》中,作家批评了思想保守僵化的传统文人韩玄子,肯定了王才摆脱土地去搞经营的新的生活方式。在《鸡窝洼的人家》里,两对夫妻因为在发展经济上的观念不同而离婚,后因志同道合再相互结合的故事,细致展示了农村新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小月前本》描写小月爱情婚姻的发展变化,揭示出受到强烈的现代意识冲击下人物的观念变化和命运。《浮躁》是贾平凹关于商州文学创作的一个带有阶段性总结意义的作品,也是表现改革及社会变革、人们心态发展的顶点。《浮躁》以如椽巨笔演绎了商州河岸上的风云变化、生死爱恨,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使“浮躁”一词成了国人的口头禅。
其次,对于原始乡土,贾平凹善于挖掘隐藏在农村社会的人文精神,并高扬起宣扬的旗帜。贾平凹曾说“一切变革,首要的是民族性格的变革,也就是不能不关注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天狗》、《火纸》、《黑氏》、《远山野情》、《佛寺》等,就是他以商州为背景而创作的与社会改革小说比肩的一批人文佳作。在这些作品中,人性中的刚烈、容忍、宽容、对爱情的执着、对理想的虔诚构成了一座座人性大山,焕发出感人的光芒。商州使他真正走向创作的成功,这些作品意蕴深厚,笔触直掘进人物的灵魂深处,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震撼力,文笔的枯涩、老到,更是让人惊叹。
贾平凹积极展示乡村社会的一切变革,肯定了变革的积极面,对阻碍社会变革的力量和变革中暴露出来的人性缺点也进行了批判。他用赤子之心书写家乡,使得商州成为众多文学人的梦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