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人物素材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很多,也颇具争议,在中学生语文考试中也经常出现,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作家贾平凹人物素材。

贾平凹人物素材

  人物扫描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于陕西,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等。其作品《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他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有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之一,更被人誉为“鬼才”,他有着曲折离奇的成长经历,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奋斗的步伐。他身上有着农民的质朴与淳朴,他的作品中始终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当代文坛上,他树立了一面独特的旗帜。

  Ø 素材话题

  心系故乡,桑梓情深

  贾平凹在商州长到19岁,然后进城读书、工作和生活,虽然在城市声里生活了40余年,但贾平凹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农民”,他说:“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般,是乌在了骨头里的。”他对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也一直怀有深厚的感。他的心总是牵挂着故乡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状况,他的目是注视着故乡的变化和发展。

  从《废都》到《商州》再到《秦腔》,贾平凹始终没有遗忘对故乡的陈述和描绘。如《秦腔》,是以仪他的故乡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的两个大户人家——白家和夏家近20年的变迁,表现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倾注了自己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并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把故乡当作创作的背景,并且把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寄托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的目光从来没有偏离过故乡的方向,故乡是他文学写作中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也是他获取写作材料的再生资源。

  2013年,他的长篇小说《带灯》获《当代》2013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之后,舌,贾平凹以零元版权费将这篇小说的花鼓剧改编权授予商洛市剧团,以表示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

  【素材点拨】故乡不但是贾平凹的创作源泉,更是他的精神港湾。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随处可以见到故乡的影子。饮水思源,不忘养育之恩;飞黄腾达,不失纯真本色,这就是贾平凹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