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之所以有这么多优秀作品,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往昔的知青岁月密不可分。
2011年夏,“豳风开新篇”――陕西作家彬县读书笔会期间,我有幸拜访了贾平凹先生。从表面上看,贾平凹是一个谦虚、温和的人,其实不然,他内心实则十分强悍,甚至有些倔强,骨子里有传统士人的那种倔强与狂狷。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73年8月在陕西群众艺术馆公开刊物《群众艺术》上发表小说《一双袜子》时,才正式使用“贾平凹”这个名字,虽然只一字之改,却可见他为人为文的一贯作风:他特别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先顺其自然,再化平为奇,不露痕迹,不留声色。这种阴柔的功夫,实则是倔强性格的反映。
1967年夏,“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同样侵袭了丹凤县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县城,还在读初二年级的贾平凹被迫离开学校,回家务农。“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民吗?”在自家泥楼子上14岁少年贾平凹发狠说。他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高翘起。他的梦想是上大学。他那么盼望着考试,因为一考试就能显示他的存在。可是“文革”改变了命运。中学未毕业就当了农民,下地却连正经农活都干不来,收入还不如妇女,这使他感到屈辱。因父亲“反革命”的牵连,被要求“不能乱说乱动”,当兵、招工、民办教师、代理教师……全都与他绝缘,从此他的性格变得胆怯,自卑,少言寡语。但他发誓要离开,剥掉这个“农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