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本次课堂大赛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这篇千古名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之后的教学。
一、教学设想及过程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体裁,历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语文中也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诗歌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法。大多人特别重视朗读这一方式。
但是在观摩了很多诗歌教学之后,我认为,在中学阶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朗读只是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尤其是朗读不但是技法,更是受限于个人音质等条件。一个学生可能在心里已经理解到了应该怎样来朗读,但是他无法读出。所以我选择以读为基本线索,重在对诗歌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把学习目标定位为把握诗歌感情,理解诗人形象。
基本思路是:
1、背景介绍:
李白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皓首穷经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建立盖世工业后功成身退。而现实和他的理想有着莫大的差距。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召李白入京,但在长安,李白仅仅呆了三年,地位也不过是个文学侍从,唐玄宗给了他一大笔钱,打发李白离开了长安,史称“赐金放还”。这一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远离政治中心已有八年多了。52岁的他,得朋友岑勋相邀,席间“对酒忽思我”,不由得使诗人涕泪纵横、长啸嗟叹。于是李白借《将进酒》之调,吟出了这千古绝唱。
2、初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问题设计是:请认真体会诗作,完成这个句子,“从 可以读出 的李白。”
3、品读诗句,理解诗人形象
在第三步中以学生在早自习所提的问题为线索,有如下问题: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君不见”两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孙娜)
B、“人生得意须尽欢”是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豁达,还是人生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曾玉莹)
C、文中有两句“君不见”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两句的感情明显对立。这究竟是在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田耕)
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前一句是说富贵利禄不足贵,后一句有希望长醉不醒。矛盾啊?(赵洁晶)李白既然把“钟鼓馔玉”、“五花马”、“千金裘”看得如此之轻,那是什么让他如此愁苦呢?
4、再读全诗,提升理解
问题设计如下:《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调,即“劝酒歌”,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巅峰之作。可见,本诗并没有题目,请结合你对诗人形象和诗歌情感的理解为本诗拟个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