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将进酒》优秀教案

时间:2021-08-31

  《将进酒》哪些点需要学生掌握呢,如何让学生更加了解文章呢,下面有一篇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将进酒》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一遍的,我来给大家范读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大家尝试来自由读一读。我找同学来吟咏一下。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那么,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2、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除此之外,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47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③这两句都运用到了夸张的手法,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3、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4、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5、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 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6、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 “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