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1-08-31

读《红楼梦》有感(集合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红楼梦》有感1

  每每独坐窗前,总是频生感伤。那似乎,源于不知名的忧愁和怅惘。直至翻开了那卷忘在角落的书卷,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将它荐于我,嘴里还满是赞叹。他们是想让我明白,什么真的值得感伤,什么真的可以为此叹息流涕而后泣不成声。

  《红楼梦》,我在百度百科里寻到这样一段简述:”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可是我倒并不这么认为。我无法做出那样宏观的概述,也无法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手法、底蕴、价值。我看到的,只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样的无奈和辛酸,还有那可以与我突生泪水的人走茶凉的哀莫结局。

  忆及黛玉初来贾府时,虽说是孤苦伶仃,可那一大家子说笑喧哗、门庭若市的场景,是多么红火、热闹、令人心生向往,那场诗文之赛多么令人钦羡、赞叹,而那贾府上下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感情,又多么难得可贵。可随最终还是家道败落、家破人亡,只留一个人活下来。这,便是现实而残酷的结局。

  对于这个令研究红学的人苦苦哀叹的结局,我则是带着一分不敢言说的窃喜和九分浓浓的悲痛。窃喜这个故事不是俗套,是孤傲作者的点睛绝笔,而悲痛,则与常人无异。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贾家之人走的走、散的散时,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兴衰,可我同时也明白,这只是一个作者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不是真实的。可对于其中林黛玉这个角色,我却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她的离去,是我唯一悲痛的事情

  依记我儿时,体弱多病。老师和同学总把我称作“林黛玉”。彼时我还不知林黛玉是谁,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后来我终于知道了,林黛玉是终日沉绵伏塌却满腹才情,多愁善感却孤独叛逆。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刹那明白后,我才始了悟,原来我不是她,我没有她的才情,更没有她的伤感。虽然我依旧体会得到她死前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痛,可我比她坚强。

  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每个人都有悲惨的命运,而我唯唯记住了黛玉泣血的一生。这便是我所悲痛的结局,一个女子香消玉损让我看到的结局,犹如曹雪芹给我们的结果。林黛玉犹如儿时的我,我感叹她红颜薄命,也为她的柔弱而而掩面跺脚。

  沉思良久,我终于懂得人要为何伤感难过,不是凭空掉泪,是要经历大风大浪后,是在经历了像贾府家破人亡的风雨后,而再次站起奋斗而后收获留下的喜悦的泪珠。没错,现实是残酷的,可我们却可以在领教了它的残酷后,重新获得力量。

读《红楼梦》有感2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书籍攒成了一条珍珠项链。而其中最光彩夺目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最能令人陶醉、欣赏的就是《红楼梦》。我利用最近的闲暇时间阅读了这本书。

  《红楼梦》这本书围绕着两条线索来写。一条线索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另一条是贾宝山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和最后的一个悲惨结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写出了在贾府中小姐、公子每天的生活场景。

  我很喜欢第十七回中描写大观园中的景色。书中描写出美景:佳木茏葱,奇花异草争先恐后地开放。一条清清的小河,从花木的深处曲曲折折地流过。从上面看,好像白云飘过。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色呀,真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又好似“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这大观园中有河、有树、有涧、有山、有湖、有谷,还有林间小径,真宛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啊!

  到第九十六、九十七回,看到王熙凤用“掉包计”让薛宝钗与贾宝玉完婚,我不禁为林黛玉担心起来,到第九十八回,我的心情越来越紧张。林黛玉死后,宝玉特别伤心,从此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还出家当了和尚。

  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和书中的人物遭遇一样,时而快乐,时而悲伤。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读《红楼梦》有感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红楼梦》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古典小说,它书写了无数书中人的悲剧?它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庭走向衰败的过程,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中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只有她——林黛玉。林清玄说过:“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无尽的苍穹。宝玉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让宝黛从一开始就结下不解之缘。她与宝玉相爱,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雪芹先生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人感到,世间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一尘不染。但黛玉性格里的叛逆和孤僻,令她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种种这般,都使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以我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这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总是患得患失,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几本书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次次读次次悟,常读常新,正是它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