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艺术引发的当代悲剧

时间:2021-08-31

  新版红楼梦开拍了,新版红楼梦演过了,新版红楼梦沉寂了。它就像浸满铜臭的死水里借着时代的微风皱起的一丝微澜,之后又不惊了;就像在所谓的影视艺术的洪流里努力地鼓动出了一个小小的气泡,咕嘟一下,就淹没了。诚然,导演为此没少操心耗力,怎奈得观众的眼睛太过于雪亮,一眼就看到了这个版本的虚浮,花哨有余气韵不足。与原计划的呼啦啦大旗扯动,全线飘红的景象悬差甚大,人们很难咀嚼在口,几乎连剧情也不甚感兴趣,更不消说那里面的俊男靓女,丝毫没惹得眼,惹得眼的确有一人,还不是因为演技,而是不满于观众的批评而爆粗口并施以老拳,以维护住新版红楼梦权威。演技太差,是耶?非耶?

  倒是黛玉裸死这一幕完全颠覆了人们的心理接受力与审美力,成了人们巷议的焦点,也使得新版红楼梦成为了众矢之的。且不说黛玉之死的凄美带给人们的失落与叹惋,就是导演颇以为豪的视觉地裸裎,已然容不得观众去体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导演听到或看到观众中大部分反应之后,对观众彻夜未眠的思虑还颇为自得,认为达到了黛玉之死的视觉冲击力。可笑。她明明体会得出观众这一反应背后的寓意,却顾左而言他,避开观众的愤怒,避开道德的挞伐,来为自己的片子的广告效益毫不隐晦地沾沾自喜。

  诚然,黛玉之死是整部红楼梦的悲剧纠结点,也是最能催情最为撼动人心的悲剧情节,我们不愿意看到悲剧的发生,但我们以悲悯的释然的心态去看待悲剧。黛玉葬花,黛玉之死,这些文化镜像反映的是一种民族审美情结,它是唯美的,不容亵渎的。不要为了追去视觉冲击,为了疏离原作与老版,就擅自践踏民族的忍耐力与道德鉴赏力。“质本洁来还洁去”,葬花词里的词句被导演浮泛化曲异化,演绎成了“体本光来还光去”。这种文化解读大大降低了黛玉之死的文化内涵,估计曹雪芹泉下有知,也会笑其陋也,抑或再次气死。如果说导演的文化意识决定了她的拍摄水平的话,那么,那些所谓的大师级的红学顾问以及编剧的文化良知都泯灭了么?回看87版红楼梦,三年多的拍摄时间,数位红学泰斗级人物的倾力加盟,无论是服饰,行止还是布景设置,都极为到位,也就是所谓的穿帮镜头几乎没有,要知道,当时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们的艺术家们不为名利,连吃饭有时都无法保障,却拍摄了经典,使之成为87经典。难道因为一位位红学专家的离世,红楼梦重拍就失去了文化根基了么?新版红楼梦是我们当下的文化解读,不管最终效果如何,自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