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积累运用
1.“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诗。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②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③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④读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实验、实践、实力)。⑤读死书,死读书,结果造就了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⑥但是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三个备选词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
(3)第⑥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题。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l)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 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范读、领读课文 、跟读,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 掌握字的读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 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后分小组讨论: 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 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 阅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 有问有答的: 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 掌握: 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 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 冲刷。 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 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学习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预习任务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虚词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实词。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 阅十余岁 5. 僧募金重修
6. 棹数小舟 7. 曳铁把
8. 是非木柿 9. 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 啮沙为坎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虚词的用法
于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之
16.……闻之笑曰。
17.沿河求之。
18.一老兵闻之,又笑曰。
19.然则天下之事。
课中实施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拓展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 课外阅读蒲松龄《地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