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讲义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河中石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道理,还要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请继续关注河中石兽这个栏目。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讲义

  一,文学常识

  1,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2, 《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3,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继续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继续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

  二,生字词

  三,通假字

  不亦颠乎?

  四,一词多义

  为:以为顺流下矣 同“以”组成一个字,认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众服为确论 认为

  啮沙为坎穴 成为

  之:闻之笑曰 代词,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代词,指石首

  其反激之力 助词,的

  五,词类活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活用作名词,凶猛的河水

  六,古今异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2,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3,但知一二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七,特殊句式

  1,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 状语后置,

  应为“于水中求石兽”。

  3,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介词

  果得(之)于数里外 省略宾语

  七,重点句子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2,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

  3,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

  4,乃石性坚重,沙性浮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下,越沉越深罢了。

  5,众服为确论。

  译: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6,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兽,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兽下面迎面冲刷(石兽下的)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兽(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必定倒在坑洞里。

  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逆反溯流逆上矣。

  译:像这样又冲刷,石兽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八,问题梳理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够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九,写作借鉴

  卒章显志:本文先记述了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然后由事及理,在结尾处卒章显志,揭示了“遇事不能根据某个道理主观臆断”的主旨。

  十,知识积累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1, 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2, 作助词。

  (1) 结构助词,译为“的”。

  (2)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辍耕之垄上。3.吾欲之南海,何如?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