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故事,尘封历史的章显,今人更多去了解史始。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25岁中进士,29岁开始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转年八月,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韩愈在其政治生涯中,有两件大事与富平有关,赋诗、奏议,载诸史册。
一、 韩愈的《丰陵行》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七月,葬顺宗李诵于富平丰陵。《通鉴·唐纪五十三》载:“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秋,七月壬寅,葬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于丰陵,庙号顺宗。”宋敏求《长安志》又曰:“顺宗丰陵在富平县东北三十里金瓮山。”即今富平曹村镇北之金瓮山。
初秋七月,秋高气爽;壬寅吉日,哀号齐鼓。顺宗灵柩出长安城,随从车队、人马浩浩殇殇一路向北,直至今富平曹村镇金瓮山下,葬顺宗于丰陵。唐王朝选择在凉爽之秋安葬顺宗,可谓机关算尽,用心良苦。而此时的韩愈,刚从江陵法曹任上调回京城长安,任国子博士。作为京官,他便与文武百官一起,随安葬队伍从长安来到富平,共同参加了顺宗丰陵的安葬大典。回到长安,韩愈便写下了《丰陵行》以记其事:
丰陵行
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
群臣杂沓驰后先,宫官稂稂来不已。
是时新秋七月初,全神按节炎气除。
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旆卷以舒。
逾梁下坂笳鼓咽,嵽嵲遂走玄宫闾。
哭声訇天百鸟鸣,幽坎昼闭空灵舆。
皇帝孝心深且远,资送礼备无赢余。
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
三代旧制存诸书,墓葬庙祭不可乱。
臣闻神道尚清净,欲言非职知何如!
《丰陵行》是一幅壮丽的晚唐皇家出殡的历史画卷:初秋七月、天气凉爽,金风习习,细雨蒙蒙。从长安到丰陵的漫长道路上,羽林军刀光剑影,戒备森严,文武百官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送葬;幡旗在清风中时卷时舒,阵阵哀乐和连天哭声交织一起…….
诗人在描写了宏大的送葬场面后,表现出对于“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的深恶痛绝。最后,他以“臣闻神道尚清净,欲言非职知何如”收尾,发出了对封建礼制以及当局者的无限忿懑。
韩诗一首为丰陵增辉添光,名彰神州;唐政府葬顺宗于丰陵和韩愈的丰陵之行,是富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丰陵行》不仅是富平文化宝库中一件瑰宝,同时也是研究中唐帝王陵园制度的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