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您阅读《高考成绩不理想 看落榜韩愈如何逆袭?》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说到韩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可就是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科举却六次落榜,最终也没能考中“博学鸿词科”。
四应进士科考三次榜上无名
公元786年(贞元二年丙寅)秋,19岁的韩愈赴长安投奔族兄韩弇,以谋求仕进。不巧的是,就在韩愈快到长安时,唐德宗命河中(今“中亚河中地区”)节度使浑瑊与吐蕃的尚结赞缔结盟约,韩弇以殿中侍御史为判官前往河中。
当时的科举,能否中第并不完全取决于试卷的水平,名人的“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至关重要。科考之前,考生要把自己平日里所作的诗文呈给朝中的硕学名儒传阅评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这就是“公卷”延誉。这些硕学名儒根据自己对考生诗文的评判,向主考官推荐一个预选榜,这就是“通榜”推荐。科举的试卷并不糊名,由主试者决定去取。主考官根据公卿大臣的“通榜”推荐和考生的临场试卷,综合决定取舍和名次的高下。考生如果没有得力名人的“公卷”“通榜”,仅凭试卷水平,那是很难中第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你自己要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行的人得行。韩愈要想找到为自己“公卷”延誉的名人,只有通过族兄韩弇这一条路。于是,他便由长安赶到了河中。
当时的韩弇重任在身,找关系为韩愈“公卷”延誉只能等回长安以后,而且河中形势紧张,韩愈只得先回长安等待。韩愈回到长安不久,便传来了吐蕃劫盟的消息,除了河中节度使浑瑊一人逃脱之外,其余一千多人全部被吐蕃所擒,韩弇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