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们的汗血筑成了现在的中国,我们应该牢记他们的牺牲与贡献。
马本斋的故事 要跟着党抗战到底
在河北省献县马本斋纪念馆,扬刀跃马的马本斋凝聚成一座铁雕像。马本斋亲率的回民支队,曾令侵华日寇闻风丧胆,至今英气仍在世间回荡!正如毛泽东亲笔题词:“马本斋同志不死!”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海军航空兵副政委马国超,是马本斋之子,“从给儿起名可看出父亲志向。”当年马本斋组织抗日队伍时没枪没炮,自叹中国穷,何时能超过强国呢:“这孩子就叫国超吧!”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献县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入伍投身奉军,因作战勇猛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马本斋深为不满,愤然题诗弃官归田:“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苍江付东流。”
日本侵略军很快侵入献县一带,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马本斋振臂而起,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并于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当年10月,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
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当年参军的代文悌回忆:“马本斋豪气逼人,且智勇双全。”1939年初秋,侦查到日军有19辆兵车经过,马本斋命令部队在豆子地内设伏。属下认为豆棵太低,无法隐藏,不如到谷子地或高粱地埋伏。马本斋说,你们这样想,日军也会这样想,咱们就打他个出其不意。果然,日军对凡经过的谷子地、高粱地全部以火力侦察,而经过豆子地时放松了警惕,回民支队战士一跃而起,将19辆车全部打瘫。
曾经追随马本斋的老战士王文进回忆,马本斋提出“六不怕”:不怕狂风暴雨,不怕山高路遥,不怕饥饿严寒,不怕枪林弹雨,不怕刺刀见红,不怕流血牺牲!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边区,回族战士拼死抗战,纵横驰骋,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据统计,抗战期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
为消灭回民支队,日本侵略军使出卑鄙伎俩,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逼迫马母给素有孝子之称的马本斋写劝降信,马母凛然作答:“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最终,马母绝食7天,以身殉国。战士们纷纷请战,要为马母报仇。马本斋沉痛地劝说战友们,“以大局为重,不要上敌人的圈套。”他向母亲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43年年底,马本斋在率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斗中,颈后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忙,加之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出发前,马本斋抱病为部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在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不幸病逝,时年42岁。
当年3月17日,延安各界举行马本斋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送了花圈和挽联。毛泽东的挽词是:“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的挽词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的挽词是:“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马国超至今记得,1944年2月初,5岁的他跟着母亲和姐姐前去看望父亲:“父亲拉着我的手问,爸爸昨天教你的那两个字,会写了吗?”而父亲所说的那两个字就是“中国”。在马国超的心目中,父亲最后说的一段话成了自己成长的座右铭:“孩子,你要记住,这两个字就是咱们的家园。你长大以后,要像爱爸爸、妈妈一样爱我们的祖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