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
梁山南麓,秀水青山,松柏掩映处矗立着两座高大的石人,人们都叫他石爷爷、石奶奶。这石爷爷、石奶奶是谁呢?俺讲完这段故事就知道了。
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啦!一次我八路军一个连被几百名鬼子、汉奸团团围困在泰安南山上,一连两天接济不上,眼看就有被困死的危险。
乡亲们急坏了。可是敌人像蚂蚁滚蛋般一层裹一层,干着急没有治。好心的婆婆、奶奶们急得流下泪来,有的点香磕头,祈求老天保佑。
这天傍晚,忽见山间升起一层乳雾,飘飘渺渺,越升越浓。战士们见升起了浓雾,心中也生起了生的希望,个个抖擞起精神,准备借雾突围。云雾中忽听一阵咯吱吱的扁担声,由远而近,向山上走来。战士们睁大眼睛,紧紧地盯着声响的方向。“咯吱吱,咯吱吱!”声音清脆,就像一支乐曲,听起来非常和谐悦耳。只见云雾中走来两个老人,一前一后,飘飘若仙。前面是个老爷爷,肩挑两桶;后面是个老奶奶,腕上挎监。二人爬上山崖,笑容满面,大声喊道:“孩子们,辛苦了,快来喝水吃饭呀!”战士们呼啦啦围上来,手拉二老,感动得热泪盈眶,问二老是怎么上来的?老人摆摆手,只是催促快喝水吃饭。老奶奶撩开篮上的苫布,露出雪白的馒头。战士们实在饿坏了,围上来就要拿着吃。可是仅仅一篮,这么多人,分不过来呀!战士们伸出的手不由得缩了回来。老奶奶看出大伙的意思,就一人一个分送到大伙手里。看着战士们狼吞虎咽,吃得那个香甜劲儿,二位老人笑得那样慈祥。战士们吃了一个又一个,几十号人,个个吃饱喝足,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篮里的馒头怎么还是那么多?再看两位老人,正笑眯眯地看着大伙,问吃饱了没有?喝足了没有?和蔼得比自己的亲人还亲。
山里的雾越升越大,越升越浓。敌人怕我军借雾突围,向山头发起了猛烈进攻。一时间枪声大作,火炮齐鸣。战士们怕伤着老人家,劝他们快去石洞里躲避。老爷爷哈哈大笑,哪里肯去?扁担一竖,镇定自若。说也奇怪,那枪弹竟不知打到哪里了。
老爷爷站在一块大石上,让战士们向山下打枪,向左右扔手榴弹。轰隆隆,轰隆隆,敌人一下子乱了套,以为我军突了围,啪啪地瞎打一气。由于雾气太大,他们东打西,西打东,自己打起自己来。老爷爷手捋银须,开怀大笑。战士们也忍不住叫起好来。山下枪声越打越密,老爷爷挥挥手说:“都跟我来,我路熟!”说着,挑起担儿,头前带路,左拐右转,右转左拐,竟轻巧地把战士们带出了南山重围。
绝路逢生,战士们感激万分。问老人家姓氏名谁,家住哪里。老人满面含笑,摆手不说。战士们哪里依?老人被缠得没办法,手捋长须,说了一首诗:
村居岭南燕儿家,镇山开店好生涯。
只因除狼驱虎豹,离瑶重返蓼儿洼。
说完挑起担儿,高唱山歌,颤悠悠向南飘然而去。
战士们去岭南打听,根本没有个“燕儿家”,更没有老爷爷,老奶奶那样的人。当时由于战斗不断,以后就把这事忘下了。直到全国解放后,一些当年参加过泰安南山战斗的同志回乡探亲,聚在一起,不由得又回忆起了当年。大家无比感慨,凑在一起才解破那四句寺。原来老爷爷、老奶奶是梁山孙新和顾大嫂显灵。“村居岭南燕儿家”一句,是个“梁”字。因为燕子的家在梁上。梁,梁山;岭南,即山南。当年梁山泊聚义,孙新和顾大嫂曾镇守南山,为山寨开酒店以作耳目。为了纪念孙、顾夫妻救护子弟兵的功德,大家集资在当年孙、顾把守的南山城上,刻了这两座石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