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部。郭沫若实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新诗人,《女神》实在是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集中最早的诗写在一九一八年初夏。除一小部分为一九二一年归国后所作外,其余均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绝大部分完成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一两年里。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了古老的中国,五四运动的浪潮正在国内汹涌澎湃。人们在漫漫长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的抨击和破坏;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和一切新事物则受到了自觉的热烈的追求。
这是一个生气蓬勃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反抗和破坏、革新和创造的时代。《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这种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在《女神》的绝大多数重要篇章中,它正反映出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持的彻底革命的、而非改良的态度。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篇《凤凰涅盘》和《女神之再生》。
郭沫若学诗、写诗都是自发的,无师自通的,他在日本学医时,接触到了海涅、雪莱、歌德等大诗人的作品,他的诗作受了他们的影响,同时也融进了自己的诗情。1916年,郭沫若与日本少女安娜恋爱并结合。这期间,他创作了《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离别》等爱情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身居异邦的他,思想上受到了这股突起狂飙的猛烈冲击。6月,他在福冈发起组织反日组织“夏社”。9月,他的诗作在国内《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发表了。《学灯》的责任编辑宗白华为发现了“东方未来的诗人郭沫若”而高兴。他是这样评价的:“郭沫若的诗大胆、奔放,充满火山爆发式的激情,深深打动了我。我认为他是一个抒情的天才,一个诗的天才。”
新诗的发表,极大的刺激了郭沫若的创作欲望,从此他写诗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在《学灯》上发表了数十首诗歌,其中包括《立在地球边上怒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凤凰涅槃》、《晨安》、《天狗》、《心灯》、《炉中煤》等名篇。
从此,在郭沫若的生命史上,发生了实质性的转机。这些创作归入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被公认为是“五四”以来第一部具有独到特色、影响深远的新诗集。也正是《女神》,确立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