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师:《桃花源记》我们已经学过,现在老师向你们请教两个问题,第一,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1: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2:是一个人人平等,百姓丰衣足食,热情淳朴的地方。
生3:是一个景色优美,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师:很好。第二,我们知道,像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创造这个社会呢?
生:因为当时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渊明以这个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今天我们再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去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师板书题目作者)谁来为大家朗读一遍?(一生毛遂自荐,效果不错,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想一想,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心理描写。3.时间为五分钟。(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锄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休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生2:南山脚下有块豆地,杂草丛生,豆苗稀疏,还有几棵营养不良,毫无生机。没有办法谁让我不善种田呢?尽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劳动归来的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