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蕴涵的登高思想

时间:2021-08-31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应朋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一篇“记”。范仲淹依据一幅《洞庭湖晚秋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蕴涵的登高思想

  【摘要】《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为滕子京而作。面对北宋国事江河日下、民生凋敝的状况,他认为包括从政者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以国计民生为念。此文被传诵千古,在客观效果上不仅激励着当时的仁人志士,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影响至今不减。

  【关键词】范仲淹 岳阳楼记 登高思想

  《岳阳楼记》的内容概述

  《岳阳楼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的同科进士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滕子京极为不满,常常把郁愤发泄于外。范仲淹担心他再遭祸患,很想加以规劝,但滕子京为人豪迈,罕受人言,范仲淹无从说起。正在此时,范仲淹收到滕子京的来信,求他为自已重修的岳阳楼作记,于是便受托写了这篇立意深远、含义深刻、结构严谨、文辞优美的《岳阳楼记》。一方面申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也借机巧妙地激励、劝勉滕子京。

  全文可分为五个自然段:首段从滕子京写起,以交代作记的缘由。第二段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岳阳楼记》没有泛泛描绘岳阳楼,因为这些前人已备述,而是紧紧抓住岳阳楼最为引人入胜的“洞庭一湖”加以描绘,“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数笔,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又把人们带人了洞庭湖瞬息万变的优美景色之中。①正当读者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之时,范仲淹笔锋一转,由景写人,写人对不同景物的不同感受,“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作者在此故设疑辞,为下文具体写“迁客骚人”在不同自然环境中会产生的不同感受作了自然过渡。范仲淹概括描述在岳阳楼上所看到的洞庭湖全貌,及由气象变化、景物不同所联系想到的不同游人的不同感情。“衔”与“吞”两个动词,表洞庭气势的雄伟。这些是对上文“胜状”“在一湖”的具体说明。

  淫雨霏霏的洞庭,凄凉阴森,文人骚客们便满目萧然,感慨万千,大发悲情;春和景明之时的洞庭,妖媚和丽,赏心悦目,文人墨客们便喜气洋洋、心旷神怡。这两种景色、两种心情的对比描写,说明了世人多随物变而情迁、景异而情移,虽无可厚非,毕竟是世俗之人而已,并不是作者所追求赞赏的。那么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境界呢?第五自然段便假借古仁人之心,道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正论。这种道德观和人生观,至今看来,仍有其积极意义。它充分表达了一个政治革新家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这种胸怀和抱负是对祸国殃民的官僚集团的无情鞭挞。在客观效果上不仅激励着当时的仁人志士,也激励着千秋万代的人们。范仲淹此文被传诵千古,百读不厌。无论在写作技巧、表达形式、语言文字上都有独到之处。正如宋代诗人陈师道所说:“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话说时景,世人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