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要不要讲平仄?这个问题和旧体诗词是否要押韵?一样,让人啼笑皆非。陈寅恪先生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曾论及对子题的诸多功能,其中就包括检测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这一条,而且认为这一条最为重要。可证对联非讲平仄不可。
由于对联具有巨大的语文教育价值,对联教学日渐受到重视,对子题甚至进入了高考卷子。据统计,2017年的15份语文高考试卷中就有7份命制了对子题,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中6份都没有说是否要讲平仄,另有1份则明确标出平仄不论。这自然有命题者的苦衷在。由于自1949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未提出过相关要求,教学中从来平仄不论,岂能在考试时贸然杀出这么一个程咬金?但我以为,声调是我们汉语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正如周汝昌先生所指出的:讲我们的诗(按指旧体诗词引者),要基本明白四声平仄之理,这是汉语本身具有的自然规律,不是哪个强加给它的人造的外铄之美。讲四声平仄,在声律上已然算是最粗略的了,可是令人吃惊的是,时至今日,讲诗而不明声律的大有人在,报章杂志上刊出的诗词,有的全然不谙格律;弄个标题,一定是平仄全乖。(例如非把春色满园关不住改造成为满园春色关不住不可,其见解是满园在语法上应当居前吧?)人们对于自己祖国语文的音韵美的钝觉到了这般地步,岂不是令人忧虑的事态之一吗?(周汝昌选注《范成大诗选·写在卷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周先生讲的虽然是诗,对联自然也不能例外。如果一旦平仄不论成了我们对联教学(包括试卷中的对子题)的惯例,则很有可能会被人耻笑了去。
然而,对联教学真要论起平仄,似乎也确有难处。王力先生说: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王力《诗词格律》P8,中华书局1977年版)可见平仄是古汉语的概念,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和古汉语的平上去入不一样。现在的中小学生要学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当然能够学会;但我以为无此必要。他们的时间精力太宝贵了,有更要紧的东西要学,何必在这上头花费心思?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外自学。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上大学中文系时,夏承焘教师曾严肃地对我们说:如果不懂平仄,这毕业证书是不能发给你们的。实际上毕业时我们极大部分同学仍然不会分别平仄声,但也都拿到毕业证书毕业了。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尚且如此,对中小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是当今对联教学的尴尬。
怎么办?我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