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歌诗, 就文体而言, 并无太大区别, 二者所指都是韵文中的一种体裁样式。这一体裁样式, 或称诗歌, 或称歌诗, 既因人而异, 亦因语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一般皆名其为诗歌, 但亦有称歌诗者,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即是, 杜牧所见四卷本《李长吉歌诗》, 据说是李贺亲手编定, 亦如是。我在这里讲歌诗, 目的在于突显一个“歌”字, 强调这是一种须要以声音进行解读的韵文品种。所谓声音解读, 笼统地讲是吟唱, 分开来讲, 叫诵、吟、歌、唱。这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有效方式与途径。不过, 我不准备讲得那么细致, 而只是笼统地讲吟与唱, 看看如何以声音的形式与手段解读古典歌诗作品。
大致而言, 歌诗的吟与唱并不一样, 吟须要将每个字的平仄体现出来, 唱则不一定, 有时候可以捎带过去, 未必一一落实。吟较难以把握, 唱则似乎比较容易。学习古典诗歌, 包括唐诗宋词, 在平仄声音的体现上, 南方人一般较占优势, 尤其是泉州一带, 南音保存得较为完善, 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 得天独厚, 生来就具备分辨平仄声音的能力。北方人多数不识南音, 也不一定熟悉其他方音, 对于吟诗, 就较多困惑。比如说, “行行重行行”, 五个字都是阳平, 有往而无返, 这是普通话的读法, 但不能用普通话的读法, 推断那个时候不讲平仄。我试过请河北、山东、四川的朋友用自己的方言读这五个字, 大都觉得, 这五个字的平仄, 普通话分辨不出来, 方言却分辨得出。这五个字排列在一起, 不是“平平平平平”, 而是“平平仄平平”。广东话的意思是, 走了还要走 (行行仲行行) , 仲, 读仄声, 仲要。闽南话亦然。以广东、福建方言读诗词, 其平仄组合, 体现得非常明晰。说明并非那个时候格律诗没有出现, 不讲平仄, 或者分辨不清楚平和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