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其八杜甫古诗鉴赏

时间:2021-08-31

  杜甫的《秦州杂诗·其八》是一首忧愁战乱、渴望安定的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全诗如下:

《秦州杂诗》其八杜甫古诗鉴赏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赏析一:

  诗歌首联写道:“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上句“寻源使”是指汉武帝派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故之。下句“从天此路回”是说张骞寻找河源寻到了天上,又从天上下来顺黄河回到内地。诗人借用了传说,讴歌了张骞与他的同伴们仅仅靠一只筏子就由黄河上溯入天,从而奠定了东西各国之间几百年友好往来基础,同时对东海通黄河、黄河通天海这样四通八达,毫无阻隔的境界表示深深的向往。

  接着颔联写道:“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牵牛”源于这样的典故:在晋朝人张华著的《博物志》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人发现每年八月都有一只浮槎(现在叫筏子)按时飘到海边来。在有一年,当浮槎再飘来时,这个人就登了上去,行到一个地方,看见对岸有华丽的殿堂,便问河边一个牵牛人。牵牛人告诉他,回去问蜀郡的 严君平就可知道。第二年八月,浮槎送他回到海边,于是他去找严君平。经过严君平推算,这人见到牵牛人的那天,正好有一颗客星,到了天上牵牛星的跟前。这个典故就是说,这个人实际上是到了天上,见到的是牵牛星。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海与天相通。“几许”即多少、几多。“宛马”指古代西域大宛所产的名马。后亦泛指北地所产好马。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现了希望和平,希望安宁的情怀。

  颈联写道:“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以上四句汉代的历史,接着一转,诗人就写唐朝的现实。“一望”即眺望一下,或者远看一下。南朝梁时的王僧孺在《落日登高》中写道:“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舍。”宋代孙光宪在《浣溪沙》中写道:“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上句的意思是说,放眼望去,幽燕一带已被安史叛军占据。下句承上句而来,面对郡国之间的通道的阻隔,要击退叛军,使“郡国开”的希望更加艰难。诗人这里写出了战争不断,时局混乱,国家不幸的状况。

  诗人在尾联写道:“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健儿”即英勇善战的人。“尽”这里是指伤亡殆尽。“羌笛”也被称为羌管,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塞》)就表现了悲凉气氛。上句是说,由于关内兵力不足,从西部抽调去东征的将士往来奔波,在战斗中伤亡殆尽。下句接着上句说,到了黄昏时候,远处传来羌笛之声,不但诗人感觉到一阵阵的酸楚,而且也暗示了国家的悲哀。所以,诗人在结尾中,集中表达了自己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所产生的凄楚之情。

  在艺术上,诗歌除了用典之外,更主要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四句追昔,盛赞张骞沟通东西方关系的功绩,缅怀汉代的强盛;后四句伤今,写唐朝倾全国之力与各国结和而不可得,感叹国力的衰落。